摘 要:2030年我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如何解決好養老問題,已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大挑戰。社區居家養老以其獨特優勢成為眾多城市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本文以社區居家養老問題為研究對象,根據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社區服務;居家養老;對策建議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1.社區居民參與度低。調查發現,社區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基本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已經形成了以社區服務人員為主以志愿者為輔的居家養老服務團隊,但是社區居民的參與度依然比較低。開始時,社區內的所有居民都非常熱心于參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家長都會每周都帶著孩子給周圍鄰居中的老年人送去食物,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與服務。后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很多地方的居民越來越自我封閉,鄰里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少,進而導致社區內的居民對于社區內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漠不關心,參與的力度也不大。
社區內的志愿者組織力度不夠,自覺性不強。有些志愿者雖然報名參加了居家養老服務,但總是以工作比較忙等理由,較少參加養老和助老活動。志愿者由于沒有一個固定的組織機構,平時活動比較零散,難以形成一種群體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服務模式。
2.社區居家養老后勤保障不足。很多地方社區居家養老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依舊存在一定的薄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社區老人食堂的就餐標準有待提高。老年人身體較弱,需要給予補充一定的營養,但是目前食堂的供應能力有限,而且處于公益性質又不能一味地提高收費標準,從而導致老年人就餐只能達到溫飽水平。其次,社區醫生的覆蓋水平有所不足。社區醫生是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基本保障工作之一,不少長期臥床或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需要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定期護理,他們非常盼望社區醫生能夠定期上門為他們提供衛生保健服務,也能省去子女奔波之苦。但是,由于條件限制,目前社區醫生的覆蓋面只能限于重大疾病和80歲以上的老年人才能享受到,并且醫生上門的服務頻率也只能保證一周一次,讓不少社區老年人有所失望。最后,不少老年人反映,社區雖然為老年人建立了活動中心供老年人日?;顒?,但是活動室內的設施缺乏或者過于陳舊,不少設施已經不能使用。比如乒乓球桌損壞嚴重,供老年人上網使用的電腦壞了常年無人維護,目前多數運行速度非常緩慢甚至有些電腦開機都成問題。
3.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首先,社會化居家養老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很難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社會養老需求,影響了服務項目和內容的擴展以及服務質量的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大多數都是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養老服務的培訓,只能進行簡單的日常起居照顧,有時候雖然工作很努力,但是缺乏專業護理知識和技能結果還是事倍功半。其次,社區食堂的飲食結構難以適應老年群體的要求,由于經費條件有限社區食堂難以配備專門的營養師來為老人們制定每一餐的食譜,而食堂工作人員雖然一心想把飯菜做得可口,但卻往往忽視了老年人應該注意的少鹽、少糖、少油的飲食要求。最后,社區內雖然配備了部分可供老年人活動和鍛煉的器材,但是卻沒有專門的人員來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有時候非但不能達到健身鍛煉的效果,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問題。
二、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幾點對策建議
1.加大社區居家養老宣傳力度。社會化居家養老是一項得民心,曖人心的夕陽工程,是老齡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應該發動一切可能的宣傳渠道和宣傳工具,開展關愛老人、愛老助老的宣傳活動,要發動轄區內一切可能的力量為社區居家養老工作出力:從宣傳手段來看,既要保持原有的社區板報和社區報刊等傳統的宣傳平臺,同時還可以借助社區信息化平臺和建立社區公眾微信賬號的方式,使用信息化手段來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工作;從宣傳群體上看,應該將宣傳重點放在在校學生身上,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同時,社區工作人員針對獨居老人的情況,也應該及時聯系老人的子女和親人,推廣“三個一”親情關懷活動,即每天一次問候電話,每周一次上門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會,使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再者,對那些遺棄甚至摧殘老人的子女,我們應通過傳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輿論的譴責,對觸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2.采取多渠道籌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在資金供給上要改變過去那種只投入辦養老機構的單一做法,還可提供相關福利補貼,接受補貼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購買福利服務。特別是對那些生活困難的居家養老對象,他們雖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等幫扶措施,但也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區雖然也采取了各項措施,如提供無償、低償服務等,但社區居委會畢竟是一個群眾自治組織,經費有限,難以滿足困難老人較為全面的服務要求,因此他們往往因為囊中羞澀,難以享受到高品質、全方位服務。這就需要政府采取補貼的形式,為他們購買服務。
政府還應在制定有關的社會福利政策、法規和規章上下工夫。從現有的狀況看,有關老年人的政策法規還是較完善的,但重要的事是抓督查和落實。在完善配套法規的基礎上,政府還要制定社會福利機構的規劃,使社會福利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能適應社會養老的需要。對現有的社會福利機構要依法加強管理,總結推廣經驗,抓好服務。同時政府要制定“扶持和優惠”的政策,給予社會辦的養老機構以一定的財政補貼,在用地、貸款和稅收方面考慮政策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調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養老事業的積極性,從多方面多渠道籌集居家養老服務資金,努力營造一個各類社會福利機構都能發展的良好環境。
3.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專業化培訓和績效管理。要提高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質量,除了資金上要到位以外,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之一。為了提高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和護理技能水平,應該在人員選擇之初就做好服務人員技能培訓工作,可以要求社區服務中心的專業醫護人員來到社區為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培訓結束以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頒發上崗證書。同時,為了讓居家養老服務人員不斷提高技能水平,使之服務和護理技能能夠跟上時代的要求,還應該定期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進行集中培訓。
在加強培訓的同時,管理水平也應該相應的得到提升。各街道和社區應該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監督崗,崗位人員可以由社區或街道相應工作人員來擔任,定期對轄區內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并將考核成績直接作為其年度績效考核結果的組成部分,同時,為了公平起見,還可以采取社區間交叉互查的方式,采取優勝劣汰的方式督促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提高工作質量、改善服務態度,以確保社區老人可以有一個良好的社區居家養老環境和優秀的服務團隊。
參考文獻:
[1]胡月主編.基于老人養老意愿與需求的居家養老體系構建.[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6年第9期
[2]鄭勇.論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J].經濟與發.2017年第2期
[3]李川瑜.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作者簡介:
楊曉玲(1963—),女,漢族,重慶江津人,中共江津區委黨校教授,政治學專業在職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