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哲 楊旭初 陳選平
摘要? ? 永州作為湘茶的重要產區,產茶業歷史悠久,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本文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分析了永州市茶葉產業發展現狀、潛力及瓶頸,提出了永州茶產業發展的對策,以期促進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 茶產業;現狀;對策;湖南永州
中圖分類號? ? F32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240-02
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area of Xiangcha,Yongzho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growing scale of planting.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potential and bottleneck of tea industry in Yongzhou City,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ngzhou tea industry,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Key words? ? tea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Yongzhou Hunan
茶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還是修心養性的健康飲料[1]。實施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為切實掌握茶葉產業在永州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為發展茶產業制定有效措施,2018年下半年,永州市茶葉研究所聯合市相關部門深入全市各縣區,以實地走訪和座談的方式對永州茶葉產業進行了深入調研。
1? ? 永州市茶產業發展現狀
1.1? ? 種茶歷史悠久
永州種茶歷史悠久,素有種茶、制茶、飲茶之風。據湖南省博物館考證,江華苦茶就是上古時代的“苦荼”,距今已有2 500余年歷史,柳宗元曾寫下《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高度贊美這一原生古茶[2]。永州市雙牌境內塔山婆婆殿是全省少有的以茶命名的寺廟。
1.2? ? 種植規模與生產情況
永州作為湘茶主產區之一[3],2017年全市茶葉種植面積0.99萬hm2,投產面積0.49萬hm2,年產干毛茶3 395 t,產值4.9億元。其中名優茶總產量641.2 t,產值1.26億元。全市1 000畝規模以上茶葉生產基地13個,省“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品牌茶葉優勢區域重點縣2個,創建省級茶葉特色產業園5個,國家茶葉標準園3個,市級茶葉標準園6個。
茶葉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茶葉龍頭企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2017年全市生產加工企業和合作社31家,其中省茶葉龍頭企業4家,市級茶葉龍頭企業3家。企業茶葉生產基地面積0.37萬hm2,加工廠房面積6萬m2,生產線44條,年生產能力6 705 t。
1.3? ? 品牌培育和產業延伸情況
全市茶葉企業注冊了14個商標,先后創建了江華苦茶、百疊嶺銀毫、自然韻黑茶、塔山婆婆茶、七祖禪茶、香零煙雨、九嶷等10多個地方性品牌。
政府和茶企順時應勢,積極探索茶旅文化融合發展,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江華瑤茶文化產業園榮獲2017湖南茶葉“十佳茶旅景區”。自然韻黑茶科技公司打造全國最大的萬畝有機觀光茶園,建設年產1.5萬 t邊銷茶和7 500 t高檔黑茶生產線,開發茶飲料、茶保健品等,滿足不同消費需求。雙牌將陽明山旅游與竹下采茶、丹崖賞茶、花間品茶相結合,挖掘塔山婆婆、七祖等傳說與野生茶資源,營造“禪茶一味”,形成茶園+旅游發展模式。藍山投入2 000多萬元開發百疊嶺茶園、霞客古道和高山平湖等自然風光,年接待游客5萬多人次。
1.4? ? 茶葉研發投入情況
由于設備陳舊及缺乏新型專業人才,永州市茶葉加工主要停留在傳統工藝階段。湖南省福田茶場依靠自身優勢,成立了永州市第一個茶葉專業研究所,組建了生化質檢實驗室、感觀評審室等科研平臺,與湖南科技學院、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共建科研平臺,合作開發茶多酚、茶保健品,推動茶葉精深加工及產品增值。寧遠縣政府與湖南農業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江華縣與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機制。
2? ? 永州茶產業發展潛力大
2.1? ? 氣候優越,適宜優質茶葉栽培
永州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山地面積大,山崗盆地相間分布,山體切割強烈,溪谷發育,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四季分明。現有茶區多為紅、黃壤,土層深厚,酸堿度適中,有機質豐富,多數富含鈣、鎂、鉀、磷和微量元素,肥力較高,特別是富含硒元素[4]。
例如,江華苦茶鮮葉多酚類含量達39.31%,水浸出物達48.50%,制成的紅茶內質湯色紅艷,滋味醇厚耐泡,金圈厚,還有特殊的花香和地域香,其品質可與國內外優質紅茶媲美。
2.2? ? 野生茶資源豐富,品質上乘
永州地區的金洞、雙牌、道縣、寧遠,及零陵區的黃江源、大木源、小木源等高山林區大量分布著野生茶[5]。江華苦茶種群原產于南嶺山脈,大量分布于九嶷山和萌諸嶺,以江華縣的二岔河、碼市、湘江、具江、大圩、河路口、藍山的百疊嶺、黃茅嶺、火市等地最多。永州野生茶富含多酚類及水浸出類物質,制成紅茶湯色紅艷耐泡,滋味醇厚,金圈厚,擁有特殊的花香和地域香味,適做高檔紅茶。
2.3? ? 經濟效益好
從本次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茶葉的畝產經濟效益高于油茶、花生、果蔬等其他大部分經濟作物,且茶葉儲存時間長,易于深加工,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此外,在野生茶開發過程中,直接采用野生茶鮮葉加工,既可以節約勞動力和管理成本,山區村民也可通過采摘野生茶增加收入來源。
2.4? ? 政府扶持
近年來,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特別是有機茶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發展茶葉產業的意見》(永政發〔2014〕20號)、《永州市有機茶葉發展總體規劃(2015—2020)》,增加了市本級財政經費和科研創新經費支持力度,加大了茶園開發和提質改造的補貼力度,永州將成為湖南茶業的主產區。
2.5? ? 配套資源豐富
目前,永州市交通條件較為發達,境內有零陵機場、洛湛鐵路、湘桂鐵路,高速公路網絡縱橫,為茶葉產業發展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永州市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充足;依托福田茶場成立了永州市茶葉研究所,產品研發能力進一步增強;近年來,永州市美麗鄉村建設取得較大成就,區域旅游、鄉村旅游熱不斷升溫[6],給茶文化、茶主題旅游休閑功能區的發展提供了消費市場。
2.6? ? “一帶一路”建設帶來重大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葉生產、消費區域,共同構筑起涵蓋44億人口的超級市場。永州市位于湖南西南部,毗鄰兩廣,是東盟進入湖南的第一站,也是對接東盟的“橋頭堡”。永州市可充分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將永州市的優質茶葉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向國際市場。
3? ? 制約永州茶產業發展的因素及原因
3.1? ? 產品標準不高
永州茶葉加工企業和合作社在種植、病蟲害防治、生產設備及技術工藝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部分合作社還使用農藥化肥。在生產方面,20多家制茶企業設備陳舊老化,生產加工能力不足,生產工藝參差不齊,與茶葉清潔化、標準化生產仍存在較大差距。例如,由于生產能力不足和標準生產認識不足,部分采摘回來的清明茶錯過殺青、炒制最佳期,同一批茶葉色香味不一致。資格認證方面,僅江華苦茶榮獲地理標志商標,僅有5家制茶企業進行了無公害認證,2家進行了綠色認證,4家進行了有機認證。
永州茶產業產品標準不高的原因主要有:標準化生產意識不強;行業缺少溝通。雖然于2014年成立了永州市茶業協會,但至今無經費、無辦公場所,無專職人員,協會名存實亡。
3.2? ? 品牌缺乏竟爭力和內涵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31家企業有43個不同品牌,但一些品牌未打開市場,品牌茶主要依靠上門收購或在本地銷售,對外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很多品牌缺少內涵、缺少管理、缺少升級,而且,政府和企業在廣告營銷、電商銷售、參展推介等品牌建設上積極性不高。
3.3? ? 茶企普遍融資難,后勁不足
目前,除極少數茶企從政府土地流轉平臺租用山地可抵押貸款外,絕大多茶企是自行流轉農戶山地種植茶葉,無法辦理林權證和不動產證,用于設備更新和擴園的資金不足,茶企發展力不從心。
4? ? 對策
4.1? ? 政府應加強茶業發展科學定位與規劃
建議市政府牽頭組織農業委、發改委、林業局、科技局、茶葉所等相關職能或技術部門組成永州茶產業調研小組,對全市地方茶種質資源分布、茶產業現狀、茶歷史文化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調研考察,對未來茶產業的發展科學定位作出總體規劃[7]。永州茶產業的發展目標重點是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市場導向,堅持傳承創新,堅持互利共贏,提升品質,占據品牌市場。
4.2? ? 推廣“公司+基地+農戶”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永州市的茶葉龍頭企業少,大部分茶農分散生產、分散加工、分散經營,小而散、小而全的問題比較突出,可采用“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即能提高雙方經濟效益,也能提升茶葉加工品質,減少茶葉市場風險[8]。
4.3? ? 重點發展本地茶、高山野生茶及紅茶產業
野生茶是沒有經過人工栽培馴化,存在于天然林中,與普通栽培茶種有親緣關系的茶組植物。永州地區野生茶富含多酚類及水浸出類物質,開發價值極高。永州市茶葉研究所通過野生紅茶加工工藝與應用課題研究,成功地解決了野生紅茶澀味太重的問題,能順利加工出醇厚甘爽的高檔茶。
4.4? ? 加強公共品牌建設
依托永州茶葉地域特色及底蘊文化,加強茶葉質量和品牌建設,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力打造“永州野茶”“林下茶”或“永州紅”等區域公共品牌,申請地理產品標志,開拓市場。
5? ? 參考文獻
[1] 張帆,謝念祠,楊文波,等.益陽市茶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茶葉通訊,2018,45(3):52-55.
[2] 唐桂林.永州茶業史考[J].茶葉通訊,1998(4):43-44.
[3] 鄭少華,薛晨.湖南省茶葉品牌建設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23):100-102.
[4] 安徽農學院.茶葉生物化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5] 趙雨云,何哲,尹劍華,等.永州市無性系茶樹良種引種栽培研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1):45-46.
[6] 盧作斌,何哲.湖南福田茶場拓展城郊茶旅融合發展的對策[J].茶葉通訊,2018,45(1):59-61.
[7] 安徽省茶業學會2012年工作報告[C]//安徽省茶葉學會.安徽省茶葉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暨"茶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研討會論文集.六安:安徽省茶葉學會,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學會部,2012.
[8] 邢倩倩.茶葉質量安全與產業發展的關系[C]//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云南省人民政府.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分12茶學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昆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