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摘要? ? 本研究將微信平臺引入華南農業大學耕作學課程教學中,針對目前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內涵難以具象化、碎片化時間未有效利用、應試特征明顯等問題,創建課程學習公眾號,設計教學、資料、拓展和交流四大模塊,構建該課程學習平臺。通過教學實踐后發現,微信平臺使耕作學課程轉變為以課上與課下、集中與分散、教師與學生間深度互動為特點的交互式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 ? 微信平臺;耕作學;交互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 G64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246-02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WeChat platform into the teaching of farming system cours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teaching process,including the difficulty in reification of knowledge connotation,in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fragmented time,exam-oriented learning feature,we created a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of the farming system course,and designed teaching modules such as teaching,resources,supplementary materials and communication.By using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this course,the cultivation course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characterized by on-class and off-class,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and deep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mproving the teaching result of the farming system course.
Key words? ? WeChat platform;farming system;interactive learning;teaching mode
我國大學目前普遍采用的課程教學方式為單向型的“傳遞—接受”型教學方式,其教學本質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中心,輔以課堂多媒體形式,向學生灌輸教學內容,課后再進行練習考核以評價學生課程掌握狀況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便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但卻降低了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導致被動學習。農學類專業課的教學過程就具有“被動填鴨式”的學習特點。
近年來,在全球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深入影響國內主流人群的媒體接觸方式,甚至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微信成為大多數人每天必須接觸的新媒體[1]。2012年,騰訊公司在微信成功運營的基礎上,推出了微信公眾號平臺應用,提供了一整套的后臺內容管理應用,可以實現對關注用戶的個性化多媒體回復、主動推送、雙向交流[2]。目前,微信公眾號在政務類服務、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移動化、個人、企業、機構等組織的推廣傳播方面已經起到了許多重要作用[3-4]。以微信平臺為手段,已經有教學研究人員在醫學[5]、基礎課[6]、通識課[1]、傳媒專業[7]、英語[8]等課程的教學改革開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對于農學專業課程中如何利用微信平臺進行教學的研究尚未有報道。
因此,本研究擬將微信平臺引入華南農業大學耕作學課程教學中,針對傳統教學的主要問題進行針對性設計,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農學專業課交互式教學,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效果,也為課程學習的長效性搭建有效平臺。
1? ? 耕作學課程當前教學模式的問題
1.1? ? 知識內涵難以具象化
近年來,隨著農業研究方向的不斷深入,耕作學課程中接收到的新概念、新模式、新案例的可能性越來越多,而這些知識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難以接觸。特別是對于農學專業學生而言,大量學生缺少農事活動經驗,對新型農機具、農藝管理技術、作物生長狀態等方面缺少形象化認知,使這些內容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難度加大,僅通過課堂幻燈片演示和教師語言解釋難以使學生理解具體內容。視頻資料是將相關農業技術、機具或原理進行具體化展示的有效途徑,但在有限的課堂時長中,難以對每一項內容進行充分展示,需要課前或課后向學生補充視頻進行預習與回顧,但受限于傳播和考察途徑,教師無法判斷學生是否在課前或課后觀看了相關內容,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1.2? ? 碎片化時間未有效利用
傳統課堂教學以集中式講授為主要方式,這要求學生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學習同一內容,但每個學生的知識接收能力有差異,同一個學生不同時間由于身體、心理狀態的不同其接收能力也有差異。在完全集中式授課的條件下,課堂課程結束后,學生若對特定知識點沒有理解,將難以找到其他機會補充學習。現有的精品課程及網絡課程等形式,也只是部分課程的課后復習途徑,而且這類課程通常也只是課堂教學的視頻版,還是需要學生抽出較長時間學習。事實上,盡管大學生課程較多、課外活動豐富,但其碎片化時間也相對較多,如果能夠提供技術手段幫助大學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預習、復習相關知識點,或進行小練習,將對學生課程的學習起到積極作用。
1.3? ? 應試特征明顯
傳統課堂教學是在短時間內(某個學期)對某一學科領域的主要內容向學生傳授,學生往往在考試過后就不再關注這門課程,容易忘記所學知識。但事實上,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教師課堂講授使學生了解某一學科領域后,要適當創造長期學習環境使學生能有機會接觸該學科研究,使學生能在未來進一步應用該學科知識,有興趣時能馬上參與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討論。在目前的教學方式下,耕作學課程“考完就忘”的現象明顯,缺少學習的長期性,不利于學生專業素質培養。
2? ? 微信平臺教學的特點
2.1? ? 教改設計門檻低
由于每位學生都可以開通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在當前條件下,課程教學改革中通過微信平臺開展課程改革非常便捷。微信公眾號的創建和維護相對簡單,模塊設計較為自由,只需常見的計算機使用技能即可完全支撐平臺搭建。基于微信平臺開展教學要比許多高校提倡使用的“在線教育”系統簡單和有效許多。總之,采用微信平臺進行教學改革的技術門檻較低。
2.2? ? 教學內容時效性增強
由于現在國內高校的教師大部分都在教學的同時從事科研工作,時常到外地出差調研或是參加學術會議。比如,因為農學研究的區域性特點,耕作學課程的教師就常常前往全國各地考察區域農業發展狀況,能看到當地新興的農機設備、農事技術和農業服務體系。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常常需要進行拍照、記錄,在后續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將新興農業進展融入到課堂現有知識體系中,才可以將信息傳達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出現資料遺失、印象不清、缺少時間整理的問題。如果采用微信平臺教學,教師可以在第一時間將相關內容推送給學生,還可以現場發表感悟,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內容的時效性。
2.3? ? 教學素材多樣化
由于微信平臺上可以針對特定群體進行文字、圖片、語音、超鏈接等不同方式教學素材的推送,所以可以極大地增強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因為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課時限制,許多有價值的視頻、拓展資料無法直接提供給學生,通過微信生態,就可以便捷地進行多樣化教學材料的推送。
2.4? ? 教學互動自助化
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教師可以直接上傳教學資料,建立導航交互菜單,學生則可以自助選擇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自定義回復功能,自主查詢教學資料、常見問題;提出個性化的問題,由平臺自動或教師人工進行回復[9]。教師可在課程開始前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學生推送課前學習任務,學生既可以進行課前預習,也可以進行小組在線討論,教師在微信公眾號平臺得到反饋,在課堂教學中就能選擇性地講解相關內容,并進行課后交流與測驗[10]。這些特點使教學方式可以實現自助化和主動化。
3? ? 基于微信平臺的耕作學課程教學策略
一是基于微信公眾號在傳統集中式學習的基礎上研究碎片化學習的輔助效果。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上傳課程常用資料、課件、多媒體素材,并提供課后小測驗模塊,使學生能夠利用課前課后的碎片時間進行差異化學習,改善學習效果。二是基于微信公眾號構建師生間全天候線上線下交流通道。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設置常見問題解答、重點難點解析、課程作業要求等模塊,當學生有問題時可以主動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在第一時間獲得所需答案,解決以前教師常需多次向不同學生回答同一問題、耗時耗力的困擾;同時學生有問題可以直接在微信公眾號內向教師反饋,也可學生間交流,構建師生間無間斷地交流、學習通道。三是基于微信公眾號構建課程長期學習平臺。在教學期間以及課后,教師不定期地向本課程微信公眾號關注者推送相關學科知識及最新學科前沿進展,學生可以在課程技術后也一直參與到該課程的建設、學習當中,逐步打造相關課程體系的長期學習平臺。
4? ? 教學效果分析
筆者在2018學年采用上述教改策略搭建了華南農業大學耕作學課程微信公眾平臺。在平臺構建完成的基礎上,分別設置對照組(按照傳統教學模式上課)和試驗組(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采用該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進行比較研究,以課程考核成績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為參照指標,評價該公眾號平臺是否有利于提升農學專業課程教學效果,并收集改進意見進一步完善該公眾號平臺。在研究過程中,以自然實驗法為主,在學校自然教學條件下,通過操縱自變量(即耕作學課程是否使用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來觀測因變量(即學生課程考核成績與學生課后反饋),綜合運用調查問卷法、觀察法和經驗總結法來完成本項課題研究。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后,學生平均成績和優良率相比于往屆學生有一定程度提高。從教學反饋上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該課程比其他課程更加有趣、充實,知識的獲得感明顯增強,并建議在今后其他課程中都能夠搭建微信平臺幫助學習。
5? ? 結語
通過耕作學課程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課程教學形式由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的單向性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課上與課下、集中與分散、教師與學生間深度互動的交互式課程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大學生微信使用普遍的背景下,將微信平臺引入農學專業課程教學當中,體現了學生在學習當中時間、內容、深度上的差異性需求,將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究者,真正落實了教育部所提出的“四個回歸”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
6? ? 參考文獻
[1] 張艷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研究:基于4種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1.
[2] 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2):78-81.
[3] 黃楚新,王丹.微信公眾號的現狀、類型及發展趨勢[J].新聞與寫作,2015(7):5-9.
[4] 季明,高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J].江蘇高教,2015(4):114-116.
[5] 羅良濤,劉仁慧,陳曉芹,等.以微信公眾號為載體的病案教學在中醫教學中的應用展望[J].繼續醫學教育,2017(1):47-48.
[6] 林南省.微信公眾號在高等院校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2016(40):153-154.
[7] 王麗芳.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微信平臺建設[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17,21(4):75-78.
[8] 鄭紅紅.淺談教師微信公眾號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155-156.
[9] 吳珂.運用微信公眾號建立通識課程教學互動平臺探索與實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7):2690-2691.
[10] 許慧敏.淺談微信公眾號與大學英語教學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7(4):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