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摘 要:隨著英語在社會地位的不斷提升,使得人們對英語教學愈發的重視。英語作為高職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地作用。但在實際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課堂教學氛圍枯燥等狀況,而通過情景教學能有效的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當前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情景教學有效的結合起來,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就信息技術在高職英語情景教學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職英語 情景教學 應用策略
隨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的便捷性、生動性以及高效性,能有效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構造出輕松、愉悅的互動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實現自主思考和探究,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在高職英語情景教學中的應用,從而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高職英語課程安排不夠完善,由于專業的不同使得學生的主要精力和時間都集中到了專業學科知識的學習上,英語作為高職教育的主流學科,卻受到擠壓,不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升;其次,高職英語教學過于固定化和模式化,缺少創新和靈活性,英語知識的講解以及學生的記憶理解構成了高職英語的基本模式,是的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枯燥沉悶;最后,學生缺少英語知識的探究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的叛逆心理較為強烈,加之英語課堂教學缺少趣味性,使得學生的興趣較為薄弱。
二、信息技術對高高職英語情景教學的意義
創建相應的英語情景可以說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途徑之一,信息技術呈現方式可以說是高職英語情景教學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可以通過音樂和視頻動畫在聽覺與視覺兩方面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營造出生動的英語情境,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效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形成了互動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敢于表達,從而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進而更具針對性的設計教學,同時還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并且,樹立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實現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信息技術在高職英語情景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微課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微課教學是信息技術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手段,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在高職英語情景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微課將教學內容進行碎片化,將教學知識設置成10分鐘左右的教學微視頻,從而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形成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例如:在《機電專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微課將元器件和設備的相關信息以及實驗的過程制作成微課視頻,使學生在虛擬的教學情境中直觀的進行學習,從而將英語知識與電子電工知識有效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借助慕課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高職英語教學包含了聽力、閱讀、寫作以及口語等主要教學內容,包含了大量的英語詞匯知識,學習記憶難度較大,需要教師注重英語基礎教學,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為接下來的英語教學打好基礎。教師可以通過慕課教學方式降低英語知識的學習理解難度,無論是英語音樂情境還是動畫效果,都可以增強音樂知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生動形象的英語知識更加便于學生的學習理解。例如:通過網絡連接豐富英語教學資源,VOA網絡英語教學資源使得高職英語教學更加便利和開放,教師為學生播放了特朗普總統競選的英語視頻,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英語新聞豐富教學資源
在高職英語情景教學中,教師可將英語新聞融入到教學中,從而有效的豐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加準確的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的生動形象,促使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講解關于“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收集國內外關于環境保護的新聞,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供學生進行閱讀和了解,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同時還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效的做到了拓展延伸。
總之,在高職英語情景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豐富相關教學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快樂的進行學習,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友秀,丁靜靜.信息技術在高職英語情景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7,(12).
[2] 陳靜.信息技術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2).
[3] 康曉倩.多媒體和信息技術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