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廣播媒體也正在向著全新的方向發展,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平臺來說,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尤其隨著播音主持群體的不斷擴大,整體行業環境目前正處于龍蛇混雜的階段,改革已“迫在眉睫”。因此我們需要提高對語言藝術性這一要素的關注度,并從提高語言藝術性著手提升節目質量。以下筆者以實際工作經驗為切入點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的優化落實有所啟示。
關鍵詞:新媒體 播音主持 語言藝術性 提升措施
合格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成為一個優秀的播音主持人必須要具備的素質。播音主持是聲音的藝術,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不僅會在節目主持過程中影響與觀眾的互動,而且會影響到節目內涵的傳遞。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要進一步突出強調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性,既要簡潔明了的傳遞給聽眾他們最需要的信息,又應當從語言藝術的角度對節目主持用語進行必要的美化、加工,使其可以更貼合群眾的審美需求。對廣播節目播音主持人來說,只有在將事件及新聞內容表達清楚的基礎上強化語言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才可以贏得聽眾的認可與關注。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一)概念。簡單來說,“新媒體”即借由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形態。具體主要包括數字電視、電影、數字雜志、移動電視、網絡、數字廣播以及觸摸媒體等類型。與傳統媒體技術相比,新媒體涉及到的媒體形式具有內容豐富多樣、互動性強以及傳播渠道廣泛的特點,它擁有較高的傳播覆蓋面、高精準的傳播運作模式,因此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新形勢下,新媒體在國內傳媒行業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這方面的變化有效推動了國內傳媒行業的發展進步。如何在學習新媒體概念、優勢及特點的情況下推動傳統媒體的改革是當前我們所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而這方面的改革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借勢”。[1]
(二)特點。結合實際分析,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新媒體的個性化特征相對突出。過去,媒體傳播都是全面大眾且“無差別”進行的,而新媒體語境下媒體傳播正在向著更加多樣化、針對性更強的方向發展,受眾不僅可以通過現有的技術和設備進行信息定制,還可以參與到傳播過程之中,成為這個信息資源共享鏈條中的一環。簡單來說,新媒體語境下受眾接觸到的信息可以與其他受眾接觸到的信息一致,當然更多情況下并不一致。而受眾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各類信息做出的篩選則代表其“自主權”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這是在過去無法想象的。在此基礎上,受眾接受特定的信息之后只要進行簡單的操作便會成為信息的“二次發布者”,因此信息、事件實質上是在用一種近乎于“裂變”的方式在傳播,這就是它具有顯著影響力的根本原因。總體來說,個性化特征相對突出是新媒體首先應當被關注的特點,也是傳統媒體需要重點學習的內容。②新媒體的受眾面更廣。新媒體的實踐應用打破了過去受眾獲取新聞資訊、信息的途徑,他們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信息,而且也能夠成為信息資訊的發布者。雖說這種“全民參與”的形式引發了一系列監管難題,但我們還是應當正確認識由此而產生的影響。再者,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普及更進一步拓展了新媒體的受眾人群。過去只由新聞機構發布新聞信息的格局已經成為了歷史,受眾真正成為了這一新型信息資訊傳播模式的主導。
二、播音主持語言藝術性的理論概念分析
現階段,對于播音主持的語言廣播藝術性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在匯總各方理論概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對其進行了如下概括:“在保證新聞事件或節目內容真實、可靠的基礎上,節目主持人以新聞學傳播的基本規律為起點對新聞稿件的語言表達進行加工,進而強化其藝術性、使其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的過程”。
結合實際分析,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性具有以下特點:①音聲性,即通過聲音來表現語言藝術性的特點。廣播電視節目中,播音主持人必須要通過聲音來傳遞節目信息并在這一過程中表現語言藝術。與報紙等利用文字進行信息資訊傳播的媒體相比,它在調動觀眾感染力、增強節目代入感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當觀眾接收到信息的那一刻,其聽覺、視覺以及想象力便被完全調動了起來,因此他們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理解、角度新聞信息。[2]而這一過程便在無形中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效果。在立足于其音聲性特點的基礎上提升其語言藝術性也可以給觀眾帶去美的享受,進而在新媒體語境下滿足其日漸多樣化的文化審美需求。②真實性。播音主持是對社會上真實存在的真人真事進行客觀的描述和播報的工作,旨在帶給民眾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這就需要播音主持能夠充分反映事件的真實性,在播報時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的原則,嚴禁杜絕和篡改播音內容。即使為了播音主持的藝術風格和美感進行相應的調整,也需要立足于真實情況,不能改變原有新聞信息的真實內容,更不能任意進行增添或刪減。以上述工作為起點,對稿件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必要的加工、修正,才可以實現其語言藝術性的全面提升。
三、新媒體語境下提高播音主持語言藝術性的具體措施
(一)理解播音主持的語言特點,克服節目主持過程中的語言不規范現象。單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播音主持語言具有莊重性、規范性以及鼓動性的特點,而新媒體語境下的優化改革也必須由此特點著手。面對未知的行業發展形勢,想要進一步提高個人專業素養就必須要充分理解這三點概念。具體來說,只有保證節目主持過程中的語言規范、表達清晰流暢才能夠實現提高其語言藝術性的目標。創新是這一行業適應新行業環境、贏得受眾認可的關鍵,但一味地推崇語言方面的創新更會起到反效果,只有讓觀眾“聽清楚、聽明白”,才能夠讓其變得“喜歡聽”。同樣,脫離規范化語言文字的創新最終會使其失去原本的內涵,進而逐漸被傳媒行業所淘汰。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媒體需要求“變”,播音主持人員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而由此展開的改革必須要在一定規則的約束下完成。這一原則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
(二)提升播音主持人的專業素養。播音主持人專業素養的提升能夠提升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提高播音主持的話語權。因此播音主持人要從內在和外在素養入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這將為其語言藝術性的提升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外在素養即主持人要做到妝發得體、服飾得體、行為得體。優雅得體的行為舉止和親和力的語言都能夠提升公眾對播音主持人的關注和信任。內在素養的提高需要播音主持人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的學習,用專業的知識“武裝”自己。只有做到“內外兼備”,才可以使其在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強化情感和語言技巧的進一步融合。在主持節目時,播音主持人要學會在其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難以使受眾產生共鳴,而節目最終的傳播效果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為實現上述目標,播音主持人必須要強化情感與語言技巧的進一步融合,進而在節目主持過程中與公眾實現共情。
在上述工作落實到位的基礎上,對一些新興的播音主持播報理念播音主持人也需要擺正認識。例如,國內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以方言腔進行主持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雖說很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批判,但我們還是應當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一現象,學習其中的優勢并將其運用到提高語言藝術性的改革之中。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人不僅需要學習自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而且需要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前提下用新思維來看待行業內誕生的新事物。
總 結
新媒體語境下需要提高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性。以上筆者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的優化改革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 崔靜.新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語言藝術性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8(18):104+106.
作者簡介:巴玥,15825187779,彌勒市融媒體中心,本科,現職稱是二級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