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經濟企業包括一、二、三產業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會面臨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技術、新環境、新體制需要企業不斷地調整發展方針,實現管理與制度的創新。完善企業成本核算機制,結合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優化成本費用路徑。同時不斷進行行為優化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企業低成本高效率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企業;降低成本;路徑優化
企業生產與經營成本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制約條件,成本的有效管理與控制對企業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在國家推行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構建高精尖核心技術產業群的新經濟體制發展時期,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市場變革中生存、發展和壯大起來是現階段新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面臨的成本困境
1.自然資源有限,消耗型企業成本升高
新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著成本困境,消耗成本不斷提升。中國經濟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市場的資源有效配置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隨著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制造業、能源消耗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資源愈來愈稀缺的處境。如果在緊缺的資源環境中去尋求減低能源消耗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路徑,是企業面臨的困境之一。
2.人口優勢弱化,勞動力成本攀升
針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現狀,中低端、高能耗產業處于金字塔的最底端,在實體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類企業自身對生產技術要求低,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并發展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基于中國的勞動力相對于外國企業占有優勢地位。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中低端高能耗企業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斷增加。企業人工成本的攀升直接威脅到該類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3.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欠缺,科研創新動力不足
在新興市場和新興產業領域,企業降低產品成本的關鍵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很大一部分企業面臨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其他國家的核心技術壟斷和核心技術的制約大大提升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并且受該類產品的成本制約,其他衍生產品成本也會出現上浮。
二、企業降低成本的研究意義
1.成本降低優化路徑研究可以為實體經濟企業減低成本提供相關的可行性方案參考。例如企業結合政府宏觀成本決策,從供給側和需求側視角分析政府決策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決策的宏觀影響。
2.企業可以從成本管理視角研究企業如何進行技術或者生產線的轉型換代升級。比如原材料生產成本管理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來源約束條件。
3.將“互聯網+”技術創新嵌入企業的生產成本技術管理與控制中,實現企業成本控制的高科技、高效率計算與發展。
4.將企業可持續發展與國家推行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作為企業成本優化的行為更加理性,政策落實效果更好。
三、降低企業成本的理論基礎和具體措施
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為目標的成本控制理論框架構建必須符合企業生產發展的內在要求,規避由于不必要控制與縮減成本導致的負面影響。本文從供給側視角和需求側視角兩方面分析,積極探索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路徑。
1.供給側視角
人工成本角度。人工成本是企業成本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成本控制不等于降低職工工資。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以及中小型企業反而需要依靠提高工資待遇吸引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據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企業的工人平均工資近10年漲幅較大,但相對于發達國家仍然便宜很多。中國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職工工資還包括職工“五險一金”等與工資相關的附加價值。中國工人的工資低于發達國家,但“五險一金”水平遠超過其他發達國家。因此,從政府層面需要統籌做出相應調整,降低企業社保繳費比例或者基數,近些年來,我國也出臺了部分相應政策對社保費率進行了適當調整緩解了部分企業人工成本壓力,但對某些行業群和不同規模企業的社保繳費并沒有具體細分。
土地使用成本角度。土地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可以激勵生產要素與生產產品的合理生產與分配,促進企業發展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自2015年以來,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例如“去庫存化”與“后土地財政政策”,將很多不必要的民用地、農用地規劃到工商業用地中,緩解了工商業用地的壓力,工商業企業用地成本相對并未增長很多。企業息息相關的還有與土地掛鉤的工業用電、用水等收費成本。一般工商業用電比民用電要價格要高出很多。某些城市例如上海、蘇州等地對工商業用電進行了價格的適當調低,并且區分峰谷和平時電價分時段收費標準,緩解了工商業企業用電成本的壓力。希望相關部門繼續出臺政策增加試點范圍,緩解企業用電成本。
資本成本角度。資金鏈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資金鏈的是否持續運行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的資金來源除了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外,還可以通過外部融資來解決。因此融資成本也是企業經營成本的構成之一。就當前研究表明,各省市級政府及財政部門基本都出臺和設立了專項資金招商引資對當地企業進行市場化扶持。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較低。
2.需求側視角
企業挖掘內部潛力,進行產業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進行核心技術研發。我國現階段大部分企業缺乏核心技術,處于價值鏈和核心技術的低端產業占比較大。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激勵和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培育新興產業,將購買國外高端技術的資金成本轉移到自主研發中,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針對中低端產業,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將勞動力需求向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勞動力和相對優勢資源實現降低成本之路。
企業優化組織管理活動,提升企業管理效率。通過企業組織行為優化,進一步提高行業企業成本核算制度的健全和規范。形成準備規范的財務信息,借助“互聯網+”等網絡資源進行多方案、多可能性的成本決策比較分析。高效配置企業及外部各項資源,提高企業降低成本的效率和效益。
新經濟體制下企業降低成本優化之路任重而道遠。一方面,企業要進行產業優化升級,結合自身制度規范提升企業管理效率和技術創新優化,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企業要充分理解和圍繞國家政策,深度理解和配合政府政策的利用空間,增強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充分調動企業自發進行成本控制的主動意識和能力提升,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對企業成本控制的輔助作用。真正做到“內外兼修”才能使企業的成本控制之路走上正軌。
參考文獻:
[1]劉媛媛,劉斌.勞動保護、成本粘性與企業應對[J].經濟研究,2014,5:63-76.
[2]劉尚希.關于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的看法[J].財政研究,2016,11:2-18.
[3]馮巧根.TPP下的企業利益影響與會計權益維護研究[J].會計研究,2016,8:64-72.
[4]丁宋濤,劉厚俊.垂直分工演變、價值鏈重構與“低端鎖定”突破[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5:105-112.
[5]于增彪.我國實體經濟仍應強化成本管理[J].財務與會計,2009,9: 1-2.
作者簡介:郭菲菲(1987.07- ),女,漢族,山東省萊蕪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威海海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