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丹
【摘要】語文作業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用來檢驗學生課堂聽課效率、知識吸收程度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在課后的自主學習運用方面能力的一種有效形式,更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語文作業是否有效,關系著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教學質量。我們應該通過作業批閱、作業評價來分析現狀,研究總結出提高初中語文有效作業評價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評價現狀;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作業,是在課后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拓展和延伸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學生將學習到的語文知識進行實際練習的一種載體,當然它更是教師用來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所以,對作業進行評價也是教師在教學評價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就現如今語文作業的現狀來說,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作業的答案太過絕對、布置作業的形式太過單一、教師對于作業的評價太過片面等等。那如何通過作業評價,讓教師更好得到教學反饋,真正實現高效,讓學生增強學習能力,是語文教師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初中語文作業評價的現狀
(一)作業評價單一化與簡單化
就目前而言,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工作量大,往往對于作業評價較為簡單單一。通常是以“√”或“×”來評判正誤,最后一般用等第“優、良、中、差”來評價作業或者最后直接打上一個簡單而冷冰的分數來了事,甚至有些老師僅僅是在每日作業后寫上一個日期代表自己已經批閱……其實,贊揚和鼓勵是學生進步最好的老師,每一個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不管基礎如何,實則心中都很期待老師的認可和鼓勵。所以單一的作業評價不僅使學生得不到情感的感染,甚至會使學生不再重視老師的作業的評價,進而可能喪失做作業的興趣。
(二) 作業評價主觀化、片面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較之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作業具備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模糊性,即語文作業的答案往往并非唯一。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由于學生自身基礎不同、理解力不同,那么對于開放的語文作業的答案往往具備個人性。而若是教師只是想要通過作業的批改來檢查學生作業的完成狀況,從而將批改作業視為是自己個人的任務,勢必會以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來判定,而這樣的過于主觀性和片面性的作業評價往往會阻礙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以及能力的提高。
(三) 作業評價缺乏綜合性與實踐性
在以往的作業評價系統中,多數教師都太看重題目的對錯,并以此來評判作業的好壞,甚至將此作為評定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但其實語文教師比較特殊,他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師,因為語文教師往往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和人格。因此作業評價應該具備綜合性,全面而客觀地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反饋評價。
二、初中語文作業評價改善的有效策略
布魯納說:“教師必須采取提供學習者最后能自行把矯正機能接過去的那種模式,否則,教學的結果勢將造成學生跟著教師轉的掌握方式”。因此作業的設計應該具備針對性,能夠適應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同理可得,作業的布置應該具備特殊性,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的布置可以有所調整,同時,作業的批改也應該具備多樣性,方式多樣、主體多樣、評價多樣等等。因此在初中語文作業評價的方式上,為了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最佳的發展,應該注重作業評價的多元化和過程化。
(一)促進作業評價由“冰冷性”向鼓勵性轉變
每個人生而就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就像每一片結構不一樣的葉子,有著屬于自己的風采。所以在進行作業批改時,教師不妨多去發現每個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呈現出的優點,如字跡很工整、態度很認真、答題很規范……這些都是值得教師打上五角星進行鼓勵的閃光點,可以將這些閃光點作為作業的鼓勵性評價,甚至可以將這些閃光點進行全班展示表揚。比如班里有語文基礎比較不好的孩子,但是我發現她對題目進行了圈畫,我就會在評價的時候寫上一句:“今天很棒,知道做題留下圈劃的痕跡,有進步,加油!”而對于學生答案缺漏不足的地方,不妨換種期待性的評價語言。比如做《春》習題(賞析修辭)的時候,有學生忘記答上作者情感,我就會寫上這樣的評價:“步驟很清晰,要是再加上一點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會更好。”在這樣的評價影響下,學生就會體會到成就感和喜悅感,從而喜歡上做作業。甚至有時候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家校關系,在QQ家長群里表揚學生的作業,再引導家長通過家庭教育對學生進行二次鼓勵,這樣就會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作業的熱情。
(二) 注重作業評價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
新課程《綱要》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 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在現如今的教學中,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同樣也應該體現在作業批改中。所以初中語文作業評價應該向多元化、互動化轉變,如采用個人自評、組員互評、家長點評、教師總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而學生在這樣多元化的評價下,也會慢慢學會自己去找出錯誤,正確評價自己或他人,這樣也就激發了學生發揮主體性并且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比如在批改作文的時候,我習慣性會先讓學生互相批改,畫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或者不恰當的地方,并在旁邊做好批注加以點評,之后我再進行二次批改。我覺得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批改批注別人作文的同時,學習到別人好的寫作方法,也可以加強他們的理解能力。同理,評價的主體更可以是家長們,因為家校聯合才能更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家長相比較老師更能夠對孩子在家中和社會中的表現做出客觀的評價。
(三)促進作業評價由固定化向多變化轉變
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能夠把作業做到每一次都很優秀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同樣能夠主動訂正作業更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但是對于每一位學生而言,他們都非常想要聽到老師對他們的鼓勵和贊揚。所以,如果一位學生總是從作業中體驗到失敗,那么他將會對做作業失去信心與耐心。因此可以將作業評價由固定的一次轉變為重復性評價,即:教師在學生做完作業并修改后,再次進行評價,如果第一次作業的完成有不足的修改正確, 同樣可以得到優、五角星、非常好等評價。比如在進行課外閱讀練習的時候,這一項可能是很多學生失分較多的地方,所以學生在第一次完成的時候不免錯誤率比較高。但在我評講完之后,我會把作業收上來二次批改學生的訂正。如果學生很認真地訂正上了正確答案,并且還會把我講的答題技巧也總結在旁邊,我會在作業上評價上一個“優+”。像這樣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多次批改評價,既能夠讓學生在改正錯題方面養成積極自主的好習慣,更能夠讓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屬于自己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的興趣。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