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穎
【摘 要】柳琴戲作為現存為數不多的本土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是在蘇北魯南地區流行。雖然我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中,已經列入了柳琴戲,但經過不同的發展時期,蘇北柳琴戲現在依然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文章首先對柳琴戲的歷史起源進行了分析,進而對柳琴戲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著重對蘇北柳琴戲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蘇北柳琴戲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蘇北柳琴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016-02
柳琴戲,由于唱腔獨特,曾有過“肘鼓子”“拉魂腔”等諸多名稱,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柳琴戲”才被正式命名。迄今為止,柳琴戲已經有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主要是在三十多個縣市,包括山東、河南、安徽和江蘇四省流行。作為一個跨省流傳的地方劇種,柳琴戲的群眾基礎非常廣泛,并在2006年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以蘇北柳琴戲為例,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一、柳琴戲的起源及風格特點
作為我國著名的地方戲曲之一,柳琴戲是在清代中期起源,又被稱為“拉魂腔”。現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蘇、河南、山東交界一帶,通過與柳子戲相結合,在滕州民間小調“拉魂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于1953年正式命名為“柳琴戲”。縱觀柳琴戲的整個形成過程,其最初僅僅是一種曲藝形式,由單人或者雙人進行清唱,又被稱為“唱門子”。一般都是由演唱者進行“單篇子”的演唱,手持梆子或竹板敲打節奏進行配合。柳琴戲多取材于民間故事,在篇幅長短上沒有限制。最初的柳琴戲只是擊節演唱,沒有弦樂伴奏和服裝道具的配合。后期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逐漸形成專業的班社,并通過不斷豐富角色,而成為名噪一時的地方劇種。同時隨著不斷增加的女藝人,對服裝道具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通過逐步發展和完善拉魂腔,最終形成柳琴戲的雛形。
柳琴戲的地方特色非常鮮明,擁有著獨特的唱腔風格。男藝人具有嘹亮爽朗的歌聲和高邁粗獷的唱腔,而女藝人則是悠揚婉轉的唱腔,令人回味悠長。在發展的過程中,藝人們的發展空間巨大,能自由創造,變節奏能連續切分,帶給人輕快活潑的試聽感受。
二、柳琴戲的歷史發展脈絡
柳琴戲自誕生之日起,經過了若干個特殊的時期,使其發展和傳承歷經沉浮。
(一)抗戰時期。柳琴戲在這一發展階段,與民族要求和時代發展相適應,為了更好地進行宣傳,將大量的抗日題材作品融入到戲曲中,效果非常顯著。尤其是在淮海解放區流傳非常廣泛,不單單使自身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同時,也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
(二)建國初期。在建國初期,一批專業劇團在山東和江蘇等地區相繼成立,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才開始迅速發展和擴充柳琴戲,不僅添置了燈光布景,還提升了演出水平。文藝工作者們系統研究了柳琴戲的唱腔、表演、劇目等,特別是在蘇北地區,每年在基層有數百場次的演出,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這一地方戲種。
(三)“文革”時期。“文革”時期對諸多戲曲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柳琴戲也不能幸免,面臨衰落境界。尤其是1970年,“普及樣板戲”被主流媒體提出后,琴戲遭到巨大摧殘,大批柳琴戲藝人遭到迫害。隨著人才的大量流失,很多柳琴戲劇團被迫解散,使傳統柳琴戲瀕臨被毀滅的危險。
(四)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一時期,迎來了柳琴戲發展的春天,恢復了一些曾被解散的柳琴戲劇團,同時還創辦了戲劇學校,為培養更多的柳琴戲新人創造了條件。一大批優秀的柳琴戲作品不斷產生,各地柳琴戲劇團的演出,也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如蘇北地區柳琴劇團的《大燕和小燕》等劇目,曾獲得了好評如潮。
(四)現階段的柳琴戲。新的歷史時期,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對精神生活也有著日趨多元化的需求。全球化的發展,隨著相互交流的世界影視作品,開始不斷擠壓我國傳統戲曲的生存空間。而柳琴戲作為地方戲曲之一,也面臨著尷尬的境地。雖然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發展境況有所改善,但當下柳琴戲傳承與發展,依然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三、柳琴戲保護和傳承面臨的困境
和其他戲曲一樣,柳琴戲也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發展動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下,時代的大潮無情淹沒了具有明顯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戲曲。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是琴戲難以為繼的時代難題。
(一)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目前對于柳琴戲的傳承與保護,并沒有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些政府的保護政策僅僅是喊空口號,宣傳不到位,很多保護措也僅僅是流于形式。導致當地民眾具有相對淡薄的保護意識,對柳琴戲缺乏足夠的認識。蘇北地區雖然成立了柳琴戲專門的保護機構,但是沒有及時跟進資金,人員補充不到位,保護工作出現斷層,無法構建長期的保護機制。因為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使柳琴戲的發展和傳承受到阻礙。
(二)專業群體后繼乏人,缺乏足夠的內力驅動。柳琴戲作為一個深受喜愛的戲曲劇種,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如今面臨著后續無人的困境。在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年輕一代對古老戲曲不感興趣,而老一輩演員又相續退休,使柳琴戲面臨著后續無人青黃不接的境況。現在柳琴戲嚴重匱乏創編、舞美和音樂人才,同時伴隨著相機取消的藝術院校的戲曲專業,使一些柳琴戲的專業演員、藝術人才都紛紛轉行。因為內力驅動和外部環境支撐的匱乏,不能很好地傳承柳琴戲的表演藝術、唱法和唱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人才凋零,使柳琴戲難以為繼,
(三)經費投入較為缺乏,演出成本巨大。目前,國家已經相繼出臺了相關文件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在資金支持上,給予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一定的保護扶持。而縱觀蘇北地區的現狀,現階段,還很難落實各項專項資金。因為資金的缺位,使柳琴戲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陷入瓶頸。主要表現為平時的演出收入入不敷出,對日常開銷很難維持,因為生存困難,對新劇目的創編和排練更是奢談。經費的嚴重匱乏,使蘇北地區柳琴戲劇團現有的軟硬件條件無法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對高水平的演出效果也形成了制約。而從創作、彩排到演出,一場柳琴戲往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直接導致了柳琴戲的生存危機。
四、柳琴戲傳承與保護的策略
為了走出柳琴戲面臨的現實生存境況,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希望以一種持續的“活態傳承”的方式,更好地發揚和光大柳琴戲,并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形成合力。
(一)加大保護力度,認識到傳承柳琴戲的重要性。作為老百姓創作衍生的劇種,保護柳琴戲,就要加大對劇種的保護,尤其是要加大對專業人才、資料和劇目的保護,使之能將特有的民間味道一直持續下來。在對柳琴戲的保護中,需要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大局意識,依據市場經濟規律,及時進行柳琴戲的藝術創新,努力營造有利于柳琴戲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加大財政支出,進行合理管理和規劃柳琴戲的發展走向。對柳琴戲的優勢充分挖掘,使之與時代接軌,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有償服務,能夠運用自身鮮明的特色,吸引廣大受眾。目前蘇北地區柳琴戲還缺乏精品劇目,劇團沒有積極營造輿論氛圍,沒有將當前新媒體宣傳優勢發揮出來。政府亦未能把這一桌“柳琴盛宴”惠及百姓,向社會進行推廣和普及,使蘇北地區的柳琴戲只能是“自娛自樂”。
(二)培養和挖掘柳琴戲人才,在實踐中保護。首先,人才培養是柳琴戲保護的重要課題,也是發揚和光大柳琴戲的關鍵。為了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可創辦正規的柳琴戲藝術學校。蘇北地區在這方面曾經做出過成功的經驗,在學校開設柳琴專業,并先后組成了江蘇省柳琴劇團青年演出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培養了五百多名柳琴戲專業學員。其次,對退休的老藝術家人才資源積極整合,將柳琴戲老藝術家的傳、幫、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新一代年輕柳琴人才逐漸培養。同時,還對社會上的柳琴戲愛好者充分挖掘,吸引優秀的柳琴戲人才,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再次,作為動態表演藝術,還要重新梳理柳琴戲劇目,建立柳琴戲博物館,對一些珍貴柳琴戲文字影音資料進行保管,最后,通過演出進行展示、讓柳琴戲在現代人的心里生根發芽,對柳琴戲保護工作能夠自愿自覺的參與。
(三)加大創新,不斷推進精品劇目。相比于其他戲曲,柳琴戲的表演程式并不固定,其版式體系也并不完整。在如今很多表演劇目上都缺乏創新,具有相對格式化的表演形式、模式化的唱腔和陳舊的內容,完全滯后于時代的發展需求。近兩年來,為迎接江蘇省舞臺藝術戲曲精品工程的驗收,蘇北地區柳琴劇團先后對幾部大型柳琴戲,如《孽海花》《棗花》和《鴨鳴湖畔》等進行了改編和創作。可以看出,無論是舞美、唱腔、音樂編配上,都有大量現代元素注入到這幾部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種,與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相吻合,幾乎將傳統人們對柳琴戲演出內容及樣式的認知顛覆,演出現場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觀眾反響強烈。由此可見,要樹立柳琴戲品牌形象,就必須要加強柳琴戲精品工程建設,提高人們對柳琴戲的認知。而做好規劃和設計,是推進柳琴戲品牌建設的關鍵。應力求柳琴戲不失高雅,又能緊緊抓住觀眾眼球,不斷推陳出新,以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以此有效延續柳琴戲藝術生命。
五、結語
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柳琴戲所面臨的傳承危機非常嚴重。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柳琴戲在傳承過程面臨的困境,提出符合現實的保護和傳承對策,以期將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和光大。
參考文獻:
[1]李萌.柳琴戲的發展過程及存在的問題[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
[2]王夢瑤,王丹,金皓月,穆曉麗.“互聯網+”模式下徐州柳琴戲的現狀與轉化創新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3).
[3]高靜,王艷.探討柳琴戲的語言特色[J].北方音樂,2015(03).
[4]陶一瑩.淺析柳琴戲在江蘇的傳承及發展[J].北方音樂,2016(03).
[5]張瑜.論臨沂地方戲曲柳琴戲的風格特點及發展狀況[J].北方音樂,2016(05).
[6]高靜.當前環境下柳琴戲傳承發展的危機及其機遇分析[J].北方音樂,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