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東
【摘 要】近幾十載,泊來文化的腐蝕、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形成了現代環境藝術以西方設計風格的格局。隨著中國設計師的不斷成熟,涌現了許多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環境設計,獲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認可,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應用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存在的發展性問題以及融入的有效途徑進行簡要敘述。隨著國人工作及家庭的雙重壓力激增,傳統文化就更被遺忘在角落,西方設計風格由于其尊貴、富麗的特點受到了大力追捧,中國傳統設計風格的發展正由于市場的需求因而被制約。歐式、美式等風格的更新換代,設計師的大力引導,使傳統文化設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則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融入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148-01
一、傳統文化的應用實況
近些年來,設計師的照本宣科,“拿來主義”,使國民對西方設計風格情有獨鐘,甚至出現了攀比之風。但究其根源,環境藝術最為重要的還是“藝術”二字,藝術是物與美的結合,是相對完美的協調補充,我國傳統文化的環境藝術的設計重點在于充分考量人與自然的和諧,完善了環境之間的高度匹配。國內設計師所設計的西方風格缺乏一些應有的內涵,風格也較為混亂,沒有學到精髓。嚴峻的環境藝術設計形勢,正在阻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良性發展。
(一)民族文化丟失。迷信與保守是大多數設計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定論,他們認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下一切都應該提速。正是因為沒有時間的沉淀,所設計的西方風格參差不齊,既沒有西方設計風格的豪放,也沒有傳統設計風格的婉約,作品始終找不到根源。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西方設計風格被生生搬到國內的主流設計風格中,只得其表象,未獲其精髓,風格雷同是為常態。萬事萬物都是和諧共生的,環境藝術的設計更是如此,圓頂教堂式、荷蘭風車式已經充斥在部分城鄉的建筑物中,與本地的建筑風格完全不同,給人一種突兀的既視感。文化交流能夠創造出更優秀的文化,可以創造多彩的文化,但丟失民族文化的一邊倒設計是在弱化國民的歸屬感,因此,現代環境藝術中傳統文化的注入迫在眉睫。
(二)元素遺存稀少?,F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發達型城市的寸土寸金,使得大部分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建筑物都在偏遠的鄉鎮農村。功利性的生活已經讓國民對傳統文化失去了重視,再過幾十年,可能這些鄉鎮農村的歷史見證也將不復存在。當人們看不到實物時,自然會對真實性產生懷疑,更別說加以傳承。
(三)設計雜亂無章。無章可循、無源可溯是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中所呈現出的一種狀態,由于近些年來受西方設計風格的影響,設計師在進行現代環境設計時會形成“四不像”的風格體系,中西方的設計不但沒有融合反而顯得生硬,失去了傳統文化元素所要表達的內涵。筆者認為,傳統文化的現代環境設計要充分結合“風水”的布局,此處的風水并非封建迷信,而是風水所給予人的美好體驗。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所以傳統文化的現代設計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更應將人與環境的和諧注入其中,從而避免雜亂無章。
二、存在的發展性問題
就目前的現代環境設計藝術市場而言,因西方設計風格進入我國較早,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已形成規律。西方設計風格與現代環境的融合度較高,傳統文化元素還是要磨合與沉淀,才能更好地與現代環境設計接軌。同時,人們不感興趣,設計師的不鉆研,也同樣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有效應用。設計師始終沒有探索出傳統文化的現代環境設計體系,可持續發展無從談起。
三、融入的有效途徑
(一)由靜至動,動靜相依。靜態是現代環境設計作品通常表現出來的狀態,如果能讓人們感受到由靜至動,這樣的作品是值得肯定與推廣的。植物作為環境設計中的常用客體,生機盎然是它最重要的特征,這是任何環境設計都無法表達出的意境。植物不同,表達的含義也就不同,植物的隱喻與環境的相得益彰,必然是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環境設計的有效途徑。
(二)與時俱進,巧妙結合。傳統文化的一些理念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環境設計的需求,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的元素與現代社會的節奏巧妙結合才是更好的方式。例如,在設計室內頂吊時,可將其燈罩的設計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在實用的基礎上不失詩意;在設計梳妝臺時,同樣可以將整個梳妝臺注入傳統文化元素,呈現出傳統梳妝工具與現代妝容的完美結合,使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得到發揚。
四、結語
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環境設計需要時間,也需要歷史的檢驗,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不斷超越自己、求同存異、不斷創新,為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現代環境設計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陳弓.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8(09).
[2]黃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