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蘭蘭
摘要:近年來,相聲小劇場逐漸成為眾多學者熱議的話題。相聲小劇場實際上是傳統“相聲茶館”、“相聲園子”的新別稱。其展演也從最初容身廟會、集市、街道空地的撂地演出,轉移到空間相對固定、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復合型現代小型劇場。各地的相聲小劇場逐漸興起,使傳統的相聲藝術煥發生機,加之互聯網的普及,新興傳播媒介打破了傳統時空的界限,各種演出活動通過直播、轉播等方式為觀眾提供了不在場欣賞的可能性,擴展了受眾的接受程度。主要傳承南昌方言相聲的南昌貴林社,便是在傳統與現代間轉型的相聲劇場。通過對其歷史發展脈絡、經營模式、活動表演、作品創作、創新傳承狀況等方面進行分析,思考南昌相聲小劇場在當下社會變遷中的生存與轉型。
關鍵詞:相聲;小劇場;貴林社;傳承;復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35-02
一、南昌貴林社的由來
位于南昌市東湖區的“貴林社”成立于2011年,是江西第一個以相聲為主的演出團體,創始人是江西著名的本土相聲演員小筱貴林(原名萬新明)。提到小筱貴林不得不提及其父親筱貴林(原名萬笑鈴),筱貴林是南昌城家喻戶曉的著名滑稽、評書藝人,曾被譽為“南昌第一謔星”。
諧趣類曲藝形式最早于民國時期形成,是一種逗樂性較強的滑稽說唱形式。據《中國曲藝志·江西卷》記載,“滑稽笑話流行于上饒、南昌兩地。約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由浙江籍笑話藝人施天壽帶入贛東北的玉山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又有上海滑稽說唱演員筱天福入贛,在南昌市開場表演,一炮打響,名聲四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正式收評書藝人萬筱林為徒,師徒二人共建南昌市第一個滑稽笑話班,并多次赴上海等地演出。”筱貴林的表演一直遵循著“易懂、幽默”的南昌本地方言進行創作,用“笑的藝術”,給觀眾帶來歡樂。其表演的滑稽笑話《丑妹英雄》《老鼠嫁女》《皮匠招親》,新舊評書《八一風暴》《紅巖》《飛龍傳》等作品,表演上繪聲繪色,技藝超群,至今為南昌的觀眾所津津樂道。據小筱貴林所言,父親在抗戰時期跟隨河南墜子老藝人郭少春學習說唱技藝,還自編自演過一些說唱劇目。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小筱貴林從小受父母的影響(母親是西河大鼓藝人),十幾歲開始業余在南昌撂地說相聲,上個世紀70、80年代開始暫露頭角,成為職業相聲演員,為工人演出,受到熱烈歡迎。90年代下海創業,憑借相聲《南腔北調》火爆成名,每周六“歡樂之夜”,場場爆滿,定價一元,南昌便有了“一元看相聲”的經典口頭禪。他的曲藝之路雖非父親有意為之,但小筱貴林對曲藝的熱愛,讓他子承父業,初心不改,努力將這門藝術發揚光大,繼續為南昌的曲藝觀眾帶去“笑的藝術”。從業余到職業,從熱愛到傳承,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筱貴林南昌諧謔故事”成功申報為江西省第二批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二、貴林社的生存現狀
(一)演員的構成
貴林社目前演員共有50人,大部分為青年演員,年齡偏小,主要以80后和90后為主。除了老一輩創始人小筱貴林年齡50多歲外,其余平均年齡20多歲,中生代有阿志、陳龍、劉莉玲等,年輕的有王芳、胡康等人,最小徒弟是12歲的萬舸穎。這些年輕的演員都是貴林社的新人,剛處于學習階段,共同構成貴林社的演出團隊。貴林社相聲演員團體的構成具有職業多元化的特點,如小筱貴林屬于專業演員,部分演員還是有著豐富相聲表演和管理經驗的演員,甚至有些是小有名氣的當地電視臺主持人。如小筱貴林的大徒弟阿志,目前是江西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深受觀眾的喜愛。談到加入“貴林社”動因時,主要還是他一直有的情結。他曾經是一名采茶戲曲演員,后來轉型為一名主持人兼演員。比起戲曲來,他更愿意談相聲藝術。受家庭的影響,父親是個相聲迷,抽屜里有很多姜昆、馬季等人的相聲磁帶,經常在家里播放,阿志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中漸漸成長,后來拜小筱貴林為師,他說“相聲像一個萬花筒和說明書一樣,把所有的喜劇原理和包袱都已經包藏在里面,掌握了相聲其實就掌握了喜劇理論”。這是他對相聲的理解,更是對相聲的熱愛。另一位小有名氣的是小筱貴林的二徒弟陳龍(原名陳恒),不僅是一名相聲演員,同樣擅演小品、電影,還曾在2015年亞洲微電影節榮獲“江西影帝”的稱號。陳龍早期也在戲曲劇團工作,后來轉型從事小品和相聲創作。
通過阿志和陳龍的故事可以看出他們都有從事戲曲表演的功底,很自然的將戲曲的精華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使得舞臺形象獨具特色。完整的算下來“貴林社”已有四代傳人,第一代是南昌方言相聲創始人筱貴林,第二代現貴林社掌門人小筱貴林,第三代是大徒弟阿志、二徒弟陳龍、三徒弟玲子等人,第四代是2018年7月二徒弟陳龍新收的幾位弟子。
(二)經營模式
相聲小劇場按照存在性質分為盈利性和非營利性。營利性的相聲小劇場,采取商業運作的經營方式,以大量的安排演出場次及擴充規模來作為收入來源,需要業主自負盈虧,即是經營者又是管理者,比如北京德云社,星夜相聲會館、嘻哈包袱鋪都是這類最有代表性的小劇場。非營利性小劇場大多具有公益性質,他們不以追求商業利益和經濟價值為宗旨,通常采取免票或低票價的方式,為社會各界觀眾進行公益性曲藝演出。貴林社屬于后者,他們由一群熱愛曲藝,對藝術事業的不懈追求的演員自發形成的公益性演出團體,準確的說是由小筱貴林發起,由阿志、陳龍共同籌劃完成,每周六為觀眾進行低價位、非盈利性的公益演出。同時政府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享受政府部門給予不同程度的財政補貼,不定期的向基層群眾進行的公益性演出。
“貴林社”的經營模式采取小劇場式經營,整個劇場可容納80-100人,古樸的風格仿佛讓觀眾置身于曾經的雕欄瓦舍。變幻的LED,干凈整潔的環境又不乏現代氣息。由于南昌相聲在南昌觀眾文化消費中占的比例較低,而且主流文化媒體很少涉及有關相聲演出的報道,對“貴林社”的宣傳更是少之又少。目前“貴林社”已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新的互聯網技術成為我們了解“貴林社”的又一渠道。官網包括劇團的相關演出信息、藝人風采、影像資料等。與傳統的相聲劇場不同的是,南昌“貴林社”并沒有選擇交通便利,亦或靠近商業區、旅游區等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的鬧市,而是位于相對安靜和偏僻地方。不能說是一種無奈,因為貴林社同時還作為東湖區惠民劇場,承擔著政府公共文化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要工作,所以,“貴林社”小劇場與其它營利性相聲小劇場不同的是,它并不注重演出的商業價值,更注重作品的藝術質量。
“貴林社”演出的時間相對固定,即每周六晚20:00準時演出,為了不改惠民利民和相聲藝術傳承的宗旨,票價一直是為10元/位。自“貴林社”成立以來,資金一直處于短缺、入不敷出的狀態,有時為了維持該社正常運作,社員自掏腰包購置必需品,部分演員甚至放棄了工資。
(三)傳承方式
當代相聲教學方式主要為傳統的師徒相傳或培訓班授課。后者通常按課時量和學分來進行考核,合格后發放結業證或證書。而傳統的師徒相傳,一般要求比較嚴厲。南昌貴林社的授徒還是采取師帶徒的傳統方式,學徒先投拜師貼,擺酒設宴。所謂“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師父首先要考察徒弟個人品德,其次考慮的才是學生的天賦。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所以對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小筱貴林深知文化知識對相聲藝術的重要性。他依靠后天的努力,閱讀經典,背誦經典,拜師求教,1995年他得到天津著名相聲演員杜國之先生的指導和肯定,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授徒傳藝方面,無論年齡大下,小筱貴林總是親力親為,做到循序漸進,他尤為重視徒弟基本功的訓練,教之前都要求背誦《八扇屏》、《夸住宅》、《報菜名》等經典劇目,熟能生巧后才能再學習的其它的功夫。
三、貴林社的傳承創新之路
經典的藝術作品總是能揭示生活的本質和事物的道理,而精品的呈現需要藝術家透過細微的現實生活汲取素材進行文藝創作。南昌相聲之所以傳承至今,離不開藝術精品的創作。小筱貴林深入南昌市民生活,善于捕捉素材、運用幽默詼諧的地本土方言俚語反應群眾日常生活。比如,他創作的相聲《一對懶夫妻》就是在行走中看見年輕夫婦的爭吵的情景,產生靈感后創作出來。用相聲的方式直接反映南昌人的當代生活,用最地道的方言呈現他們最直白的生活狀態。所以他常說“我的南昌方言相聲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很多生活中的南昌話里的喜劇元素綜合起來在加工,讓南昌人感到無比的親切。”
貴林社的創作之所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掌握和遵循了藝術發展和市場規律及受眾接受心理。一方面貴林社充分利用相聲演員的創作才能,結合當下流行元素,憑借豐富的傳統文化積淀積極創作。小筱貴林介紹,每次演出的節目內容和曲藝形式都做了精心設計,將作品用最平實親切的南昌方言展示給觀眾。創作出了諸多大眾所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相聲段子,既提高了相聲段子的藝術水平,又迎合了大批觀眾審美偏好。另一方面,加強與其它曲藝形式的交流學習,比如將南昌清音、南昌道情等引入社團,提高小劇場的經濟效益,通過網絡傳播的途徑,錄制視頻。在非遺傳承中,與豫章中學,江西旅游學校、江西師大附中等中學一起進行“非遺進校園”的互動。
四、結語
高質量的相聲藝術演出離不開高質量的演員、創作者以及其他專業人才。只有對創作人才的扶持和培養,實時對市場變化趨勢做判斷,了解受眾的心理變化和審美偏好,在傳統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合規律的創新,才是讓這門藝術得到更多認可的關鍵。培養擅長多方面表演的演員,強化從業人員素質,提高表演者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才能使相聲表演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讓傳統的藝術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當代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