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儉
【關鍵詞】 小學語文;主觀能動性;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99—01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的知識,他們記憶會更牢固,印象會更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去經歷“采摘果子”的過程,感受勞動后的喜悅。
一、妙用引入激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探究所學知識。而巧妙地設計導入環節,就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所要學習的內容上。為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設計比較新穎的導入環節,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教學《桂林山水》時,筆者先用課件準備了豐富而有特色的圖片,漓江的水平如鏡,“江底的沙石”直射,無瑕的翡翠隱現,生動傳神地展現出了漓江水的靜、清、綠。同樣,山的圖片也精美,木松遮蔽群峰,石柱倒插水中,真可謂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讓學生置身美麗的圖畫中,仿佛身臨其境,真正體會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這樣教學,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費時,也不費力,而且收效極佳。
二、巧用插圖啟想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年齡小,他們對一切直觀可視、色彩鮮艷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心。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充分應用課本中的插圖,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插圖,并啟發學生根據插圖想象,回答天都峰的奇觀,理解爬山時的種種艱難,以此體會最終爬到峰頂的喜悅之情。這樣就給了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其形象化地理解內容,把握思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筆者在網上找到兵馬俑的基本介紹和圖文詳情,甚至還有兵馬俑的視頻,課堂上放給學生看。這樣,通過多方面地接觸兵馬俑之后,學生對兵馬俑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去學習這篇課文就會興趣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善用問題攻難點
課堂上合理、及時的提問,是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小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善于運用提問這個“利器”,用問題串聯起教學,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夜鶯的歌聲》一課時,筆者就設置了“夜鶯的歌聲”指什么,“夜鶯”是怎樣使用歌聲與敵人周旋的等問題。在引導學生找到答案后,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明確了。在此期間,許多學生還不能概括“夜鶯”與敵人周旋的過程,筆者引導學生再次閱讀,理清了誘敵、帶路、殲敵、再次誘敵的順序。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四、多用情境營造氛圍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而情境是知識產生的大背景,適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是營造輕松、愉悅教學氛圍的良好舉措。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實際,抓住良好時機,將學生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中,使之身臨其境,從而輕松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筆者在開課前先播放了黃山的視頻資料,并配上了優美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之美。結合視頻,筆者還適時朗誦了課文中的片段,不僅使學生受到了黃山美景的熏染,而且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五、活用練習促提高
小學語文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還需教師根據授課內容設計好課后鞏固練習作業,以此來配合完成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幫助學生完成課堂學習的自我鞏固與檢測。
如,教學完《晏子使楚》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提前查閱資料,搜集古代使者出使的事跡,了解古代各國之間的外交,讓學生體會古代使者出使時的敏銳思維、愛國信念等。當然,學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呈現調查結果,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查閱資料、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且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太多不放心”的想法,從與學生的對話中去把握講授的尺度,嘗試和選擇那些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講解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