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俏
【摘 要】目的:探討中醫辨證論治肝硬化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中醫科43例肝硬化患者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的病例資料,出院后隨訪1年,分析其臨床治療效果。結果:43例肝硬化患者病歷資料顯示,臨床治療顯效16例,有效13例,好轉12例,死亡2例,臨床有效率95.35%,死亡率4.65%。結論:中醫辨證論治肝硬化療效顯著,尤其對于肝硬化腹水患者可以標本兼治,延緩肝硬化腹水惡化,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治療效果。
【關鍵詞】肝硬化;中醫;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65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2
肝硬化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而造成的彌漫性肝損害,早期肝硬化可無癥狀,但各種慢性肝病發展到最后可出現肝硬化腹水的晚期并發癥階段,此期臨床常表現為的晚期階段[1]。因此,根據肝硬化病情發展及臨床癥狀,肝硬化歸屬于中醫學中“脅痛”、“積聚”、“鼓脹”等病證的范疇[2]。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肝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有效地提高近期生存率及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實際應用中也得到不斷發展,顯示了中醫辨證治療的優勢及潛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3例肝硬化病例資料選自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中醫科住院患者,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52.6±2.6)歲;肝硬化23例,肝硬化合并腹水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病例16例,陰性27例。所選病例均符合《中醫內科學》有關黃疸、臌脹及脅痛等診斷依據[3]。
1.2 方法
1.2.1 病因病機 肝硬化歸屬于中醫學中“脅痛”、“黃疸”、“積聚”、“鼓脹”等病證的范疇。因此,肝硬化的病因病機相對復雜,學者醫家的論述也有所不同。主要觀點有①肝郁氣滯,排泄不暢,多由情志不遂或膽汁排泄不暢所致;②正氣虛衰,濁毒內侵所致血虛、肝陰虛等癥候;③肝膽濕熱,邪毒侵犯,導致膽液不循常道而出現黃疸、膽脹、脅痛或鼓脹;④飲食不潔,暴飲酒食,肝臟日久受酒毒等侵害,導致肝、脾、腎三臟受累,水濕代謝不暢,濕熱注于肝臟,氣滯血瘀,腎功能通調水道不利等因素形成肝失疏泄,肝脾同病,本虛標實的肝硬化癥候。
1.2.2 辨證論治 目前中醫學中有關肝硬化的辯證分型尚未建立統一規范的標準[5],本組43例肝硬化病例依據脅痛”、“黃疸”、“積聚”、“鼓脹”等病證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論治有:①肝郁氣結型17例,癥狀可見兩側脅肋脹痛,走竄不定,胸悶,善太息,伴有納呆,脘腹脹滿,舌苔薄白,脈弦;治以疏肝理氣、健脾化濕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陳皮、柴胡、川芎、枳殼、芍藥、甘草及香附);②肝膽濕熱,濕熱蘊結型10例,癥候見脅肋刺痛,痛處固定而拒按,面色赤紅,舌苔黃膩,脈滑。治則為泄肝清熱、調中解郁,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梔子、當歸、白芍、柴胡、薄荷、生姜、郁金、木香、川楝子、元胡和膽草);③氣滯血瘀,瘀血阻絡型9例,癥候見右脅脹滿,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口苦心煩,大便黏膩,或見黃疸外泄,舌苔黃膩,脈弦滑,治以舒肝化瘀,利膽通絡,活血化瘀為主,方用舒肝化瘀湯(鱉甲、當歸、柴胡、牡蠣、瓦楞子、丹參、桃仁、青皮、靈仙、木香和生麥芽);④肝脾兩虛型7例,肝藏血,脾統血,所以肝脾兩虛實際是血虛的表現,因此治以益氣養血,活血為主,方用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生地、郁金、鱉甲、石斛、首烏、浮小麥和甘草)和以治脾虛為主的健脾助消化方劑六君子湯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砂仁、苡仁、黃芩、神曲和麥芽)。
1.3 療效標準 本組資料療效評價標準[4]:①顯效:腹水及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腹水消退、臨床主要癥狀減輕、肝功能有所好轉;③無效:腹水未減少或增多、肝功能未改善,臨床癥狀加重及并發癥發生;④死亡。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進行分析選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組43例肝硬化患者經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病理結果顯示臨床治療顯效16例,有效13例,好轉12例,死亡2例,臨床有效率95.35%,死亡率4.65%。病例治療結果顯示療效確切、有效及經濟實惠。
3 討論
肝硬化的形成具有“虛與實”交錯的病理特點,一則由肝脾兩虛,二則氣血瘀滯,血不循經,則津液外滲導致肝硬化腹腔積液出現,所以治療應以“標本兼顧、攻補兼施”的基本原則。單純的西藥治療多以對癥支持治療,療效欠佳,經濟負擔加重,而中醫藥的治療則是堅持“標本兼治,虛實兼治,采取攻補兼施的方法,有效調節臟腑功能、增強肝臟蛋白合成、降低門脈壓力,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經過長期臨床的實踐,從中藥中遴選出以當歸、白術、黨參、澤瀉、桃仁及益母草等組成的方藥加減,用于肝硬化的治療后能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使A/G比例倒置得到調整,進而阻滯肝硬化腹水的出現及治療作用。本組資料顯示,43例肝硬化病例經采用中醫辨證論治,針對①肝郁氣結型17例;②肝膽濕熱,濕熱蘊結型10例;③氣滯血瘀,瘀血阻絡型9例;④肝脾兩虛型7例。選用相應的中藥方劑,并且適當地以主要方劑為主進行加減治療。結果顯示臨床有效率95.35%,死亡率4.65%。病例治療結果顯示療效確切、有效及經濟實惠。因此,采用中醫藥對肝硬化病例進行分析,辨證論治后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顯效快、毒副作用小,能夠達到虛實及標本兼治的效果,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梁擴寰.肝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686.
李家邦.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312-314.
張伯臾,董建華,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92-19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11.
黃九齡,鄧正方,溫國偉.等.活動性肝硬化的辨證論治體會[J].光明中醫.2010,20(12):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