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所提出的“價值中立原則”的概念作深入的探討,指出這一原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內在意蘊,即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應堅持個人情感的不介入、個人價值觀的不評價和咨詢師價值引導的不指導。這既是要求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完全的價值中立,也是對咨詢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做到助人自助。
關鍵詞:價值中立;心理咨詢;內在意蘊
價值中立原則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于1938年在他所提出的“來訪者中心療法”中所倡導的咨詢原則。何謂價值中立原則?誠如他本人所言:“我是跟著他(來訪者)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我僅僅在聽,而不是誘導他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見。”簡言之,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應堅持不介入、不評價和不指導。在羅杰斯看來,每個人都有自我修復、無限成長、不斷向上的內在潛力。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的任務是引導來訪者挖掘和發現自己內在的能量,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進而達到自我救贖的目的。為此,羅杰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對咨詢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今這一原則被不少西方心理咨詢學派和團體當作一項基本原則,作為其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操作過程的指標,甚至于心理咨詢師在接受專業訓練時必須無條件接受它。
近年來,隨著我國心理咨詢事業迅速發展,關于心理咨詢師能否真正做到價值中立也存在著不少爭論。本文無意于加入這場爭論大軍之中,而是更傾向于從這一原則本身來探究其內在的意蘊。
一、 不介入:咨詢師個人情感的中立
心理咨詢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咨詢師首先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然后才是一名心理咨詢人員的身份。人本身是一種社會性、情感性動物,其情緒和情感易相互感染和相互影響,甚至于相互沖突和互相抵觸。自來訪者進入咨詢室那一刻,咨訪雙方便依據其非語言的信息,如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眼神等,從情緒的表現和情感的表達兩個方面對彼此形成了影響,再反映到整個心理咨詢過程中彼此的態度、言語的交流,以及良好咨訪關系的形成。隨著咨詢過程的開展,最初的情感或情緒有可能被有意或無意地滲透到咨詢中,并對咨訪雙方發生著或多或少的影響。這影響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因而,所謂的“不介入”,就是要求在咨詢過程中,咨詢人員既不能將個人情感和情緒帶入到咨詢過程中,一味地認同或否定來訪者,更不能受來訪者的情緒情感所影響,受其引導和牽制。整個的咨詢過程中,咨詢人員應時刻保持自身情緒情感的穩定,力求做到同理心,又保持情緒的中立性,這也是心理咨詢能否順利進行的基本所在。
二、 不評價:咨詢師個人價值觀的中立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人性規定了價值,人性指導價值,個人能自我發現價值。價值觀實質上屬于個人個性傾向性的內容,正如每個人對食物、顏色、穿著有所偏好一樣,我們所要探究的是影響這些個人偏好形成的主要因素,而非追究對與錯。可見,心理咨詢過程所注重的是個性的結構、功能和地位,而非價值本身的內容。當咨詢過程中涉及價值問題時,即便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存在價值觀念上的沖突,咨詢師也應無條件地接納來訪者的價值觀,對其價值觀進行本體上的分析,不對來訪者的價值觀作是非好壞的評判,甚至于強迫或灌輸來訪者應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這便是“不評價”。
這意味著,即便來訪者的價值觀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嚴重偏離,咨詢人員所關注的應是其所持的價值選擇是否會給社會、他人和來訪者自身利益帶來危重危害,而非急著評判其內容的對與錯,同時,給予來訪者極大限度的自由空間和寬容氣氛,使其自由地按照自身情感和感覺來行動。在此原則之下,咨詢人員既要在咨詢前對自身價值觀有正確清晰的認識,意識到與來訪者價值沖突的可能性,又要在咨詢中對自我價值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和對來訪者價值觀的高度敏感性。
三、 不指導:咨詢師價值引導的中立
在羅杰斯看來,人擁有自我實現的潛力和自我修復的力量,咨詢師的責任不在于指導來訪者如何達到自我完善,而是幫助來訪者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不輕易做出價值選擇,而是引導其充分運用自身的力量,不斷獲得心理上的調節,最終得以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看來,咨詢師表面上看,似乎完全的置身事外,將價值的自我實現交由來訪者自身。實際上,咨詢師自始至終都與來訪者站在同一中心位置上,其引導者的身份決定了咨詢師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更高更寬的眼界、視角。同時,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引導不應是強制性的,更是依據來訪者的心理和情緒發展變化,使其自我實現水到渠成。
“價值中立”原則是羅杰斯所提出的咨詢原則之一,它并非是確定無一的準則。而今不少咨詢人員將這一原則與價值參與視為相互對立的關系,筆者認為,羅杰斯所提出的“價值中立”原則并非要求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完全的價值中立,而是對咨詢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做到助人自助。
參考文獻:
[1]劉麗婷.中小學校心理咨詢中價值參與的策略與技術[J].教育科學論壇,2010,276(6):67-69.
[2]桑志芹,丁立平,韓輝.關于價值干預與價值中立的討論(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4):283-286.
[3]楊廣學譯,(美)羅杰斯著.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李孟潮,李迎潮譯,(美)羅杰斯著.當事人中心療法:實踐、運用和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李惠紅,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