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井水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有了更多選擇性,雙方都擁有自由選自的權力,由于單位及勞動者之間,會因為外界等客觀因素存在不確定性,在履行合同期間出現雙方都有可能解除合同,甚至會在解除合同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糾紛。根據調查發展,較多情況下終止合同都是由用人單位發起,所以會在解除合同后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金,這項制度最大程度保證了勞動者權益。但由于我國法律對經濟補償金制度方面并未完善,在實際落實工作中仍然存在較大問題,多方影響使得我國勞動者在被終止合同后并未獲取經濟補償金。本文將根據我國勞動法中經濟補償金制度展開探討,對經濟賠償金的概念及特征進行具體說明,同時提出我國經濟補償金性質及重現定位問題,并列舉出我國現行勞動法中經濟補償金制度的缺陷。
關鍵詞:勞動法;經濟補償金制度;探討
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根據自身權益進行選擇,但是雙方達成協議后,用人單位及勞動者在外界因素影響下,無法繼續履行合同,就需要終止合同。終止合同發起的一方較多情況下是用人單位,所以國家《勞動法》中制定了經濟補償金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予勞動者保障。我國《勞動合同法》經過不斷完善,關于經濟補償金制度已經較為完善,但實際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法律條例的不完善,經濟補償金并沒有準確他的法律條例進行說明,導致勞動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一、經濟補償金的概念
我國國務院在1986年就對經濟補償金制度進行說明,其內容表達含義為勞動者的生活補助費,隨著《勞動法》的不斷完善,生活補助費被準確命名為經濟補償金,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仍在《勞動法》中有所體現,并寫條例制度更加完善。經濟補償金是在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后,給予勞動者的一種經濟補償,用人單位在支付經濟補償時,必須一次性支付給被終止合同的勞動者。經濟補償金補償需依法處理,用人單位可將經濟補償金給到勞動者本人及親屬。經濟補償金在《勞動法》中屬于一項特殊條例,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勞動者權益,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處于公平狀態。
二、經濟補償金特征
經濟補償金在《勞動法》中屬于一項特殊條例,根據其自身的特殊性進行總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單向性
經濟補償金的單向性是指,用人單位解除合同后需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但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合同后,并不用向用人單位交付經濟補償金。用人單位一旦與勞動者簽署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不管以何種原有解除勞動合同,只要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用人單位都必須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的單向性規定體現了社會法與民法的不同特點,也體現了我國社會法律對弱者一方的政策傾斜。
(二)法定性
經濟補償金并非是不具備法律效應的制度,相反經濟補償金制度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勞動法中關于經濟補償金制度,主要體現了我國社會法特色,對弱者一方的正常傾斜,穩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實現我國民主化特色,讓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且在工作過程中受到法律保護。經濟補償金只要符合法律規定標準,用人單位必須無條件支付給勞動者相應的經濟補償金,如用人單位違反這一法律條例,勞動者有權保留對用人單位的起訴權力,一旦法庭審理后,用人單位必須根據情形,對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三)有限性
經濟補償金的金額并非根據勞動者需求進行支付,而是在符合國家勞動法標準下進行有限支付,支付金額的多少有眾多影響因素,比如:國家發展情況,以及國家對社會實行保障制度的程度。經濟補償金額隨著時代發展在不斷增加,但始終都具有有限性。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和諧發展,并非是勞動者利用經濟補償金來勒索用人單位的一種方式。
三、經濟補償金的性質
(一)我國法學界對經濟補償金性質的不同觀點
對于我國勞動法中提出的經濟補償金制度,法學界有不同看法,本文將對不同觀點進行具體說明: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補償金應該作為法定違約責任,這一學說認為國家法律為了保護勞動者權益,采用強制性態度讓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并非在保護勞動者權益,而是在增加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矛盾,經濟補償金并不能一項強制性法律執行,而是要在用人單位無法履行合同規定時,將其定義為用人單位的一種義務,以及必須要為無法履行合約所付出的責任;第二種觀點認為經濟補償金應該作為勞動者,在崗位付出辛勞后的一種貢獻補償,這一學說認為經濟補償金并非是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后,對勞動者支付的生活補助,而是應該作為獎勵勞動者曾在工作崗位上的付出,這對于勞動者是一種離職后的累積補償,更是給予勞動者在崗位期間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第三種觀點認為經濟補償金是勞動者離開崗位后,重新進入社會尋找工作的一份保障,這一學說是根據我國憲法及勞動法對公民生存權益的一種保護,這種保護是我國公民所需要的、所需求的,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補償金是給予勞動者的一種生活補償,是能夠讓勞動者在事業期間,依然能夠利用經濟補償金作為生活來源,支付無業期間的生活消耗,以及能夠在生病期間支付醫療費用,最大程度保障我國勞動者無業狀態時的權益;第四種觀點則認為經濟補償金是用人單位的一種義務,在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后,必須要給予勞動者幫助,這是將用人單位的義務法定化的一種呈現方式。
(二)經濟補償金的性質分析和重新定位
要想完善經濟補償金制度,就必須要對其性質進行分析,給予經濟補償金制度一個精確的定位,這是未來勞動法研究經濟補償金完善的重要方向,可將經濟補償金制度性質分析及定位作為完善勞動法的前提與基礎。但由于我國對勞動法研究人員較少,理論研究內容相對其他法律研究較為滯后,落后必然會對理論產生影響,并限制我國勞動法的未來發展道路。雖然我國在《勞動合同法》中明確指定了經濟補償金制度,但卻始終沒有對經濟補償金的社會性質進行具體說明,勞動補償金究竟是用人單位的義務?還是勞動者再就業前的生活資助?或者是其他性質?法學界對經濟補償金的觀點不統一,就證明了經濟補償金性質的可研究性。社會對經濟補償金的主要理解是:幫助勞動者在再就業前進行的生活資助,但此說法并不能進行深究,其根本邏輯與《勞動合同法》中對支付金額的說法根本不符,在勞動法中對支付金額是這樣寫的:經濟 賠償金的數額與勞動者工作年限有聯系。因為,如果經濟賠償金是為了解決勞動者再就業前的生活問題,那經濟賠償金的支付就不應與工作年限有任何關系,而是勞動者解除合約沒有工資來源時,用人單位就必須支付其生活費用。因此,給予各種對經濟補償金的理解,都缺乏有利的法律條文支持,所以國家政府必須要將經濟補償金的性質在法律條例中明確,性質明確后方能給予經濟補償金準確定位。
四、現行法律規定存在的缺陷
(一)經濟補償金的上限規定傷害了高工資勞動者的積極性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中第四十七條規定進行分析,對高工資人群解除勞動合同并無任何優勢,經濟補償金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用人單位隨意解除勞動合同,以較高的經濟補償金讓用人單位解決勞動合同時更加充分的考慮。但是根據四十七條規定對高工資人群并不合理,甚至會傷害到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勞動者能夠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利用一技之長得到較高的薪資,是勞動者不斷努力與付出得來的,依靠自身勞動取得高工資法律應當給予支持和鼓勵,而并非只讓勞動法保護低工資的弱者,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高工資的勞動者也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得到應有惡法律賠償金。
(二)經濟補償金缺少下限規定
我國勞動法中對經濟補償金有上線說明,但卻沒有對經濟補償金下限金額做具體說明,在勞動者處于特殊情況下,用人單位給予經濟賠償金時,就會產生不合理狀況。比如: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工作時間較長,根據勞動法中經濟補償金內容,該勞動者即可獲取數目可觀的資金。但是,如果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前十二個月領取工資時,工資項目顯示并非是正常工資,而是病假工資,根據我國勞動法的最新規定,病假工資是可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根據病假工資計算出的經濟賠償金,其正確度有待考察,這樣的計算方式,不僅無法讓勞動者獲取應得經濟賠償金,還失去了我國勞動法中制定經濟賠償金的初衷。
五、結語
根據以上對經濟補償金概念及特征的解析,初步了解經濟補償金制度,隨后對經濟補償金制度性質進行了具體探討,并提出了法學界學者所認為的經濟補償金性質,并對我國《勞動合同法》內經濟補償金性質及定位提出看法,最后對我國現行法律中經濟補償金的漏洞進行大致說明,希望未來在《勞動合同法》改革完善過程中,能夠將以上問題和漏洞全部解決,保證勞動者及用人單位雙方權益。
參考文獻:
[1]買買提·阿不拉.勞動經濟補償金制度淺析[J].勞動保障世界, 2017(36):5+13.
[2]王澤華.淺析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功能、性質和制度完善[J].法制博覽,2017(26):217.
[3]胡亞蘭.論我國勞動法中的經濟補償金制度[J].法制與社會, 2016(07):36-37.
[4]丁延軍.淺議我國勞動合同法中的經濟賠償金制度[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01):114-115.
[5]高波.論我國勞動合同中的經濟賠償金制度[J].大連大學學報, 2010,31(0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