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留守兒童”的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由周宗奎、段成榮等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留守兒童即其父母有一方或者雙方均外出打工,需要祖輩及親屬照料的兒童群體。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上并沒有明顯差異。但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缺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學習動機和興趣的監督和輔導。由于缺乏來自父母的陪伴和關懷,留守兒童的情感和健康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常表現出柔弱無助、自卑封閉、盲目反抗等,而這些問題又以小學階段尤為明顯。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當前教育環境下所面臨的較為嚴峻的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 培優扶弱 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153-02
一、研究背景
(一)教學提質的需要
隨著近些年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學校,以小學階段最為明顯,優質生源流失率與日俱增,留守兒童現象加劇。而從實際的教學角度來看,就目前而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加劇產生的原因以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為主。一方面教師對于留守兒童的整個教學活動僅僅依靠課堂時間,課后教師沒有進行有效的輔導;并且調動學習氛圍的能力偏弱,學生興趣調動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留守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尤其是一些底子相對薄弱的學生,由于生長環境所致,普遍容易產生自卑情緒,導致學習興趣不濃,學習過程中偏被動。教師授課又以完成授課任務為主,無論優生差生均采用“放養”模式。因此,現階段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加強對差生的輔導和對優生的提升是目前留守兒童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
(二)培優扶弱的必要性
當前素質教育大環境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但是留守兒童作為現教育階段數量比較龐大的群體,其教育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治。因此,結合當前教育背景,在留守兒童中實行“培優扶弱”勢在必行。
二、研究意義
(一)現實意義
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留守兒童的數量并沒有因此下降,而留守兒童教育也一直是令人堪憂的問題。作為農村中最為弱勢的留守兒童群體,由于缺乏精神上的關愛,加上先天物質的限制,導致留守兒童生活條件艱苦,而學習上的資源也極其有限,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性格常表現為較偏激,承受能力偏弱等。總而言之,我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其經濟貧困、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都得不到保障。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理論意義
加強農村教育說到底就是建立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得到改善的基礎上。“留守兒童”的年齡階段正處于人生接受教育的黃金段,人生觀和價值觀均在這個階段初步形成。因此,該階段能否接受良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未來的發展。近些年由留守兒童引發一系列基礎教育問題,如輟學、打架等,對其心理發展造成影響。可以說,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經不單單是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存的社會問題,已經延伸到更多的留守兒童接受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影響現階段的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未來發展形成消極影響。
三、理論依據
(一)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因材施教”,是自古以來我國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所謂“因材施教”,即針對學生之材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當下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還必須針對學生的智力而言,對于天賦高、吸收能力強的學生和反應較為遲鈍,接受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培優扶弱即根據學生的不同之材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知識需求,正好契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學生均有所獲,有所發展。
(二)調動教師和留守兒童雙面積極性
留守兒童培優補弱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調動教師和留守兒童兩方面的積極性。假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積極性,留守兒童的培優扶弱工作就會表現出盲目性、無序性、隨意性等特點,直接影響留守兒培優扶弱的教學效果;而留守兒童在學習中若缺乏積極性,該模式就會表現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狀況。因此,留守兒童的培優扶弱工作的正常開展,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充分發揮積極性。故,在留守兒童培優扶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適合的方法與手段提升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既要符合自身教學理念,又要結合當前教學的要求。
四、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是正常家庭中兒童主要的教育方式。但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對其無法進行完整的家庭教育。留守兒童父母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其生活學習,久而久之,親子關系不夠親密。而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大多數為其祖輩。這一部分群體,由于年齡偏大,并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并沒有能力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指導;更有甚至,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讀書沒有太大作用,漠視孩子的學習,且留守兒童學習之外往往附加較多的家務,從而影響學習。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據統計,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常分為以下三種類型。隔代教育、寄養教育、單親教育。這些教育模式往往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教育標準,有的留守兒童家庭采取一味溺愛縱容的教育方式,而有的家庭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又過于嚴厲,過于偏激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
(二)課堂教育的不完全
課堂教育作為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二課堂。由于這一群體家庭教教育的缺失,往往更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疏導,以此彌補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但是學校的教育模式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加之師資力量相對來說較為匱乏,往往只注重成績而忽略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且多采取“放養式”管理模式。而某些偏遠地區不僅沒有心理咨詢教師,甚至沒有開設相關心理課程。當留守兒童出現某些問題時,教師往往一味采取懲罰措施,這會加劇留守兒童叛逆心理。
五、留守兒童培優扶弱措施
(一)選擇合適的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
家長應為留守兒童選擇合適的代理監護人,能夠定期客觀反映孩子的學習以及生活情況,并注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與父母經常保持聯系。若沒有合適的代理人選,也可尋求社會的幫扶代理機構代為管理,使留守兒童能夠得到個性化的管理和發展。
(二)完善和加強學校教育
首先,學校應該順應當前教育環境的教學模式,注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可針對留守兒童記錄家長的基本個人信息,比如姓名,所在地,家庭情況,聯系方式等;經常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針對學生自身情況,進行一對一輔導,以此避免教育的斷層與真空,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同時,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工作,了解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及時矯正其偏激和不安心理。
其次,明確的教學目標。留守兒童培優扶弱教學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讓優生和差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均能有所提升。而培優補弱的成效是建立在優生差生的提升幅度的基礎上。因此,針對留守兒童優差生現狀,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哪個階段應該提升多少。具體方式為,教師首先應該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作為教學主體轉換為新教改模式下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明確學生的核心和主導地位,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注重傳授技巧和知識的基礎上,擴寬學生的活動空間和表達空間,使留守兒童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得以發揮,強化教學的空間氛圍。具體表現在可利用課下時間根據學生各自特點,將留守兒童優生和差生安排成為同桌,采取一幫一學習策略。并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將課堂練習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必做的基礎題,選做的中等題,拓展的難題,以滿足各個階段的學生。除此之外,留守兒童中的差生可采取多做多練的方法,而優生則可根據其自身素質循序漸進增加題目難度,擴展思維,并創辦圖書角,擴展留守兒童的知識面。
最后,還可采用一定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學質量。即時刻關注留守兒童中的差生的每一點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而針對優生,則以樹立榜樣為主,以此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針對留守兒童中的差生可進行課后走訪,了解其現行的學習方法,若學習方式存在問題,及時引導其正確的學習方法。培優扶弱還需要優化備課。正所謂功在課前,效在課上,成果鞏固在課后培優。即培優扶弱講究的是不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因此,備課一定要將課堂上針對不同的學生所需的例題、練習提前備好,才能保證培優扶弱工作的有序進行。除此之外,閱讀是留守兒童培優扶弱的重點之一,即緊扣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的梯度閱讀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有效教學方式。
六、結語
留守兒童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所面臨的一大問題,結合當下教育環境,針對這一現狀,課堂實施“培優扶弱”教育模式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更多的教學途徑和方法,旨在徹底解決我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春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08(3).
[2]丁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1(16).
[3]楊立榮.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學周刊,2017(2).
[4]楊敬.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6(33).
[5]董德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成因與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