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有效教學,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雙向發展來說起到了促進作用,所以,教師有責任進行教學策略研究,解題技巧傳授,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認知體系,以便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展現出真正實力。另外,數學教師還要學會尊重學生、聯系生活,引用一些趣味元素或者新穎材料,打開他們的智慧之門,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這是對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的滿足,還能夠揭開當代素質教育的嶄新一頁。
關鍵詞: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解題技巧;研究;思考
一、 引言
傳統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應用題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學習,探究自己喜歡的內容,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組織的課堂活動,極大地限制著他們思維的活躍,主體優勢的增長。師生缺乏有效互動,增加了應用題的解題難度,技巧掌握不夠熟練,無法提高學習效率。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決,需要教師重新確立教學的目標,并在實踐中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多給學生體驗的機會,獨立思考的時間,遠比一味灌輸的效果好得多。
二、 學生分析問題,掌握解題技巧
其實,解應用題的過程就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過程,他們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解題的效率會很高,自學熱情十分高漲。數學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觀察所給條件,然后,在大腦知識庫中搜尋相關內容,規劃解題思路,拿起筆來進行計算,程序不會出錯,鍛煉著思維能力、計算能力、應用能力。比如,有關“相遇問題”的教學,應該要求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點,然后一邊回憶“速度×時間=路程”的公式,一邊活躍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快速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過程中,學生必須:(1)找出基本關系量;(2)討論交流不同的看法;(3)思考哪些條件有用?解應用題分幾步?學生成為真正主人,教師引導他們走向了更大成功,教學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課堂因此煥發了新的活力。
三、 閱讀篩選信息,活躍數學思維
一般情況下,初中生解應用題的主動性都不高。題目文字過多,會讓學生感到麻煩,產生厭學的情緒。那么,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引導,消除弊端呢?筆者認為,我們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還要傳授學生閱讀技巧、篩選技巧,讓他們及時發現干擾項,推理后得出正確結論。比如,教學“工程問題”時,教師可以情境導入的方式生成問題,重點傳授審題、分析、篩選的技巧,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合作交流。首先,審清題意,弄清已知量與未知量;其次,列出方程,計算、解答應用題;最后,檢驗所求得的答案是否符合實際意義,使數學學習能力有一個明顯的提高。閱讀的時候,學生要會自動屏蔽干擾條件,牢牢把握基礎公式,充分活躍數學思維,不用老師的督促,也能真正學好應用題。
四、 主動聯系生活,實現有效教學
初中生有了屬于自己的特殊思維方式,平時教學中,教師應該放手學生自由的發展,為他們打造優質的互動平臺,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解應用題的機會,對于后續實踐工作的有序推進來說是大有助益的。正所謂“數學源于生活”,即是數學知識就是生活問題。主動聯系生活,進行應用題的有效教學,選擇適合學生、能被學生充分接受的授課方式,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內容作出詳細介紹,利用實際案例解讀數學概念,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突破自我,發揮想象,從生活領域尋求到更多的解題技巧,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最新要求,也是教師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比如,講授“一元二次方程”章節內容時,我特意做出了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教學方案的調整。第一步,創設情境后提問:公司組織聚會,如果有x個人,每兩人之間都握一次手,共握了21次手,如何列出符合上述條件的方程,并判斷方程是什么類型?第二步,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法,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問題的思考。然后總結:一元二次方程有三個條件,一是方程兩邊都是整式;二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三是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同時滿足了三個條件,應用題有解題的意義。第三步,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從生活中搜集材料,設置相似應用題,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慢慢克服畏懼心理。學習興趣很高,常規教學中體現了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教學策略的實施以及解題技巧的指導收效顯著,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初中生個性化的發展。
五、 結束語
總之,應用題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關鍵。教師實施有效的引導策略,傳授學生更多的實用技巧,能夠改善弊端現狀,可以優化教學效果。學生理解了解應用題的好處,養成了自主探究的習慣,努力奮斗后就會成為高素質、全能型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張東海.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8):98-99.
[2]張民松.初中數學課堂學生參與性的提高策略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11):114-115.
[3]王媛.試論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有效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2):122-123.
作者簡介:
任嗣學,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姜席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