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亭 王金中 張征宇 張春光
摘要: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鄉村干部。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河南省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過程中存在的技術不夠完善、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低、成本較高、秸稈高效利用與農時勞動力供給存在沖突、傳統習慣阻礙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綜合途徑。
關鍵詞: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河南省;問題 解決途徑
10年前,用狼煙四起來形容河南省夏秋兩季秸稈焚燒的場面一點也不為過,經過各級政府多年來堵疏結合、多策合一、齊抓共管的治理,秸稈亂點亂燒的現象已不復存在。據統計,2014~2018年河南省被國家衛星檢測出的秸稈焚燒火點數分別為1101個、736個、66個、35個、9個,逐年快速遞減,5年間降低了99.18%,同期秸稈綜合利用率由81%上升到88%,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成績斐然,位于全國先進行列,為河南乃至全國空氣質量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從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長期實踐看,目前,河南省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還存在著技術不夠完善、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低、成本較高、秸稈高效利用與農時勞動力供給存在沖突、傳統習慣阻礙等問題,導致群眾自覺執行秸稈焚燒禁令的意愿不強,秸稈綜合利用的動力不足,秸稈遍地復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筆者近幾年來一直參與河南省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督查工作,與一線禁燒干部群眾多有接觸,本文通過他們的視角透析河南省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探尋進一步做好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的有效途徑,使河南省秸稈禁燒由嚴防嚴控群眾被動式的適應,轉變為群眾積極參與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自愿行動,以便從根源上徹底解決焚燒秸稈的老大難問題。
一、存在問題
1.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不夠完善
多年來,河南在強化秸稈禁燒的同時,也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從農業內部農沼肥、過腹還田等,到走出農業,作為工業原材料,實現農工聯合,制作草漿、壓縮板、進行發電等,秸稈利用日益多樣化,利用水平逐步提高。2018年,河南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部分市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在90%以上,初步實現了秸稈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飼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整體利用規模和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當然,也存在著利用技術整體水平不高不完善問題,給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帶來一些不利影響,比如:秸稈粉碎還田技術。此項技術是在農作物收獲時,把秸稈粉碎直接作為肥料還田利用,是秸稈綜合利用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占河南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總量的四成以上,對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至關重要。但在調查走訪中,部分群眾對利用該項技術并不積極,認為該項技術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秸稈粉碎后,田地中纖維質大幅度增加,導致耕種通暢性變差,嚴重時會影響耕種質量,出現晾種、架種等現象;二是秸稈在土壤中分解過程緩慢,秸稈腐熟分解與種子發芽、幼苗生長同期,易對種子出芽和幼苗根系生長產生不利影響;三是墑情不佳、天氣干旱時,秸稈還田會加重土壤水分不足;四是秸稈直接還田不利于阻斷病蟲草害積累蔓延,可能導致病蟲草害加重;五是缺乏性能優良、適宜不同地區特點的成套設備和專用設備。
2.秸稈綜合利用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低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作物秸稈產量大,約占全國的1/10,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廣闊空間。2015年,河南省秸稈綜合利用總量為6970萬噸,綜合利用率為85%,其中,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率分別占47.75%、28.85%、5%,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合計占3.4%。通過各種利用方式之間橫向比較,可看出河南省秸稈利用以肥料化為主,秸稈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份額較小。從各種利用方式應用鏈長短看,肥料化利用最短,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都經歷了較長的應用鏈和價值轉化,有利于實現秸稈增值,提升秸稈的綜合價值,因此,目前河南省秸稈綜合利用總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較多。一是河南省大規模秸稈綜合利用的企業較少,秸稈利用整體能力有限。二是產業布局不合理。“百里不運草”,作物秸稈體積蓬松、價格低廉,不適宜長途運輸,客觀上要求秸稈綜合利用相關產業布局要相對分散,但出于土地利用、市場、成本、產業規模化等原因,導致秸稈高效利用企業與秸稈產地相脫節,造成甲地利用企業經常缺少秸稈原料,而乙地收儲企業收購的秸稈積壓現象嚴重。三是技術不完備,成本高,無法提供技術成熟、經濟可行的大規模綜合利用秸稈的技術成果。以秸稈發電為例,目前,我國秸稈發電設備研發仍處在起步階段,特別對秸稈中的鉀、氯缺乏經濟實用的處理技術,發電成本高,約為同等情況下火電項目的兩倍,與燃煤電廠相比不具有成本優勢,制約了秸稈發電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四是服務體系不完善。缺少必要的收儲設備和收儲場地,以及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經紀人隊伍。
3.農時緊張、勞動力短缺不利于秸稈禁燒與高效利用
河南地處北溫帶,積溫條件能夠滿足一年兩熟,但并不富裕,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2018年,小麥、玉米播種面積分別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52.63%、35.93%。以河南中部為例,小麥一般10月中旬播種,次年6月1日前后收獲;玉米6月初播種,9月20日左右收獲。作物茬季之間間隔非常短暫,特別是小麥收割與玉米播種之間僅有10~15天時間,如果玉米推遲到6月20日以后播種,到9月20日收獲,積溫不足2400℃,無法滿足高產雜交玉米所需的2500℃~2700℃積溫下線,會影響其產量,北部時間更為緊張。農諺說得好:“夏播無早,越早越好。”因此,群眾為搶收搶種獲得秋季高產,普遍采用鐵茬播種及套種模式。此外,目前農村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在外務工,即使農忙回家也有時間限制。因此,農時緊張疊加、勞動力短缺,在沒有較高經濟利益彌補情況下,群眾對秸稈最經濟實用的處置方式只有兩種,一是直接還田,二是就地焚燒,秸稈離地高效利用模式不在群眾首選范圍。
4.秸稈綜合利用增加了直接生產成本
相比秸稈就地焚燒,秸稈不管是直接還田利用,或是離田進行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都會增加農業生產的直接成本。據測算,進行一次機械化秸稈還田作業,秸稈直接還田利用約增加成本600元/hm2。離田利用若不計農戶自身勞動力成本,新增生產成本(機械成本、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300元/hm2~750元/hm2,利潤在-30元/hm2~330元/hm2之間;若考慮農戶自身的勞動力成本,則新增生產成本1200元/hm2~1500元/hm2,利潤在-870元/hm2~570元/hm2之間[1]。秸稈還田增肥、改良土壤等利用的效用是潛在的,糧食增產效果時間間隔長,弱化了與秸稈還田的直接關系,群眾對秸稈還田的考慮會更多地側重于新增成本方面。因此,從經濟角度考慮,群眾認為秸稈綜合利用并不比秸稈就地焚燒更劃算,這也是群眾對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積極性不高的經濟原因。
5.傳統習慣阻礙了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
相比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焚燒雖然缺點多多,但部分群眾認為也有一定的優勢,比如,群眾認為焚燒秸稈能迅速提升土壤肥力、殺滅害蟲、燒毀雜草和草籽、阻斷病蟲草害年季之間積累傳播等。雖然這種認識較為片面,未必正確,但卻對群眾有迷惑作用,誘使群眾養成了燒荒的習慣。目前,夏秋兩季監管嚴格、懲罰力度大,群眾不敢燒,但冬春兩季禁燒起步晚,監管相對寬松、懲罰力度不夠,群眾焚燒秸稈、落葉、雜草等情況就比較嚴重。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秸稈禁燒督查過程中,曾出現半天時間發現5個焚燒點的情況,雖被及時發現和撲滅,未被國家衛星監測到,但也反映出群眾焚燒秸稈潛在意識依然嚴重,存在著焚燒秸稈的沖動,防控力量稍微減弱,焚燒秸稈現象就會死灰復燃。
二、解決途徑
1.加大科技研發,完善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是推進秸稈禁燒與利用深入開展的關鍵。針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存在的問題,要進行積極而不斷的探索,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提高技術成熟度,讓企業、群眾使用放心。以上述秸稈還田技術存在的問題為例,完善秸稈還田技術。一要在機器設備配套上進行改進,研發出適宜不同地區耕作特點的機械設備,提高大田作物收、粉、耕、種等一體化程度,擴大機械設備作業范圍,減少農業生產程序,壓縮農業生產時間,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二要加大農田的耕作深度,提高土壤擾動總量,降低秸稈纖維質在耕層中分布密度,減少種子、幼苗根系直接接觸纖維質的機會,降低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對播種、幼苗生長的不利影響。同時,加大耕深,也可解決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存在的耕深太淺問題,有利于作物根系發育和水肥利用。三要探尋秸稈直接還田的新工藝、新技術。針對目前秸稈還田存在的直接問題和次生問題,大膽進行探索,積極尋求秸稈還田的最佳方案。目前有些新工藝、新技術正在實驗推廣,比如,河南某公司研制的秸稈還田潔區播種機,融旋耕、播種、秸稈還田等功能于一身,能將秸稈從土壤里篩選出來粉碎拋撒,粉碎后秸稈覆蓋在土壤表層進行腐熟分解,這樣既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也解決了原有秸稈還田技術對作物出苗、生長的影響等。
2.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培育,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河南省秸稈綜合利用各種方式之間嚴重失衡,秸稈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剛剛起步,產業基礎薄弱。政府在秸稈禁燒與利用上,要繼續采用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保持對焚燒秸稈的高壓態勢,堅持全年禁燒不動搖,形成全面圍堵焚燒秸稈的局面,讓群眾不敢燒。同時,更應通過加強產業培育,大力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相關產業,在疏字上做文章,為禁燒后的秸稈找出路,拉長秸稈應用鏈、價值鏈,提升秸稈的綜合價值,實現堵疏結合,以疏促禁。通過測算,2噸秸稈能源化利用熱值可替代1噸標準煤,4噸秸稈飼料化利用營養價值相當于1噸糧食,河南省年產秸稈超1億噸,秸稈利用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一要加大研發力度,盡快完善產業技術,提高技術成熟度,降低產業投資成本和生產成本,提升技術競爭力。二要加強對秸稈利用生產企業及服務體系的引導和培育,幫助解決好企業及服務體系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土地供給、資金供應等問題。三要解決好秸稈利用過程中經濟利益分配問題,讓企業愿投資、有錢賺,讓群眾愿收集、得利益,實現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良性循環。
3.加強宣傳培訓,提高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認識,根除焚燒秸稈的思想土壤
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一步加強秸稈禁燒宣傳。在原有致村民一封信、小手拉大手、電視廣播、懸掛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禁燒政策基礎上,充分發揮村級干部在貫徹落實上級禁燒政策、開展禁燒工作的特殊作用,通過村干部分戶包干,入戶宣傳交流,打親情牌、友情牌等,將禁燒政策宣傳到戶、到人,提高禁燒宣傳效果。二要大力開展農業生產知識普及,糾正群眾對秸稈禁燒的錯誤認識,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生產觀念。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目前雖不十分完美,但群眾對其心理上的抵制往往出于一些錯誤的觀念,放大了秸稈還田技術的不足,漠視了秸稈還田技術的好處。據測算,實行玉米秸稈直接還田與未還田相比,小麥平均穗粒數增2.6粒,千粒重提高1.8克,畝增產8.8%。一年兩季秸稈還田后,相當于施用土雜肥2500千克、碳氨11.7千克、過磷酸鈣6.2千克、磷酸鉀4.8千克。一年后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提高0.05%~0.23%,全磷平均提高0.03%,速效鉀增加31.2PPM。土壤容重下降0.03g/cm3~0.16g/cm3,土壤空隙度提高1.75%~7%。連續多年秸稈還田的耕地,不僅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補充土壤鉀素的不足,地力也可提高0.5~1個等級,平均畝增產幅度為15%~20%[2]。而長期焚燒秸稈,土壤有機質得不到有效補充,土壤結構遭到破壞,造成土壤板結,農田質量下降。此外,焚燒秸稈在殺死病蟲草害的同時,也會將地表中的微生物一并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焚燒礦化,引起土壤生態系統失衡,物理性狀改變,地力破壞,干旱加重。三要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知識技能培訓,提高群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識與能力。秸稈禁燒難,沒有合適的出路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通過主動送科技下鄉到基層、到種養大戶,加大對群眾秸稈綜合利用知識技能的培訓,讓群眾了解掌握秸稈綜合利用的相關知識技能,增強廣大群眾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秸稈綜合利用的自覺性。目前,鄉村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主要集中在宣傳和防控方面,其實,加大知識技能培訓對轉變群眾思想觀念、根治秸稈焚燒、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更具有長遠意義。
4.結合農村實際,合理引入社會化服務
鄉村工作千頭萬緒,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只是鄉村眾多工作任務的一項重點,夏秋兩季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關鍵時段,鄉鎮人員除留守值班外,幾乎全部分村包田,責任到人,日夜輪流值守,其他工作任務能暫停的就暫停,完全為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讓路。秸稈禁燒變為全年禁燒后,繼續采用人海戰術的辦法顯然行不通。一是一年365天工作人員不可能都困在田地里。二是扶貧開發等其他鄉村工作也需同步開展。在鄧州市穰東鎮督查過程中,納入到該鎮年度目標管理的考核指標就達7大類數十項。春冬季群眾焚燒秸稈現象嚴重與鄉村工作重心轉移、防控人員減少、防控力量薄弱有直接關系。面對全年禁燒的新形勢,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必須探尋切實可行的新舉措。目前,河南省各地都陸續推出了鄉村公益崗位,負責村莊整潔、森林防護等工作。公益崗位人員日常生活、工作都在本地,周邊情況十分熟悉,在冬春兩季及秸稈禁燒非關鍵時段,完全能夠把秸稈禁燒工作與公益崗位兩者結合起來,實現藍天衛士監控平臺與公益崗位人員的聯動,將村級公益崗位人員吸納到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隊伍中來,負責“三邊三頭”的秸稈、落葉及可燃垃圾的清理與監管,及時發現并撲滅零星火點。這樣既減輕了鄉村非關鍵時段秸稈禁燒日常工作的負擔,集中力量從事其他工作,又能通過增設公益崗位的途徑,為鄉村貧困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貧困人員的經濟收入。
5.加大財政投入,促進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
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保衛藍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提檔升級、減少化肥施用、轉向綠色生產的重要步驟。多年來的宣傳和治理,不敢燒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下步更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引領作用,圍繞秸稈禁燒、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等,構建起政府與群眾、政府與企業、企業與群眾等之間的利益聯結長效機制,通過利益紐帶,促使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形成企業愿意來、愿意留、能夠留、愿意擴大發展,群眾不愿燒、自發利用秸稈的局面。具體講:一要評估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分析各種方式新增的農業生產成本及運輸費用,通過合理的分擔機制,彌補群眾新增的農業生產成本及運輸費用,將禁燒的社會效益成本改群眾承擔為政府承擔,實現責利統一。二要扶持激勵秸稈利用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支持秸稈利用中介組織建設,實現秸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快速提升秸稈離田利用總量和比重,解決秸稈出路不暢問題。三要支持秸稈綜合利用新方式、新技術探索,解決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構建起符合農業生產實際、適合河南農業生產特點、簡單易行、簡潔高效的秸稈綜合利用措施體系。
參考文獻:
[1]鄭軍,史建民.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特征和困境及出路—以山東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p354-358.
[2]曹明崇,劉宗祥,張林.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向與前景[J].調查研究,2010(10):p53.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業對外經濟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