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要:戲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之一。萌芽于先秦,其歷史非常悠久。戲曲被稱為“戲中之曲”,是在戲中演唱唱詞,用以與“散曲”有所區別,包含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審美的變化,戲曲樣式也在不斷調整。本文將從傳統戲曲的樣式和當代戲曲導演對演出樣式的創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讓讀者對當代戲曲有一定的了解。
關鍵詞:當代戲曲;導演;演出樣式
中圖分類號:J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19-02
一、前言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戲曲起源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歌舞中已有萌芽,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隨著改革浪潮的襲來,人民群眾的審美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新的生活讓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維方式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導演基于悠久的戲曲文化結合當今時代的審美表現,對戲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編和創造,使戲曲不斷地與時俱進,受到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二、傳統戲曲樣式
傳統的戲曲主要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文化形態,主要存在于民間,因而可以稱為民間戲曲。這種民間戲曲具有質樸的、非藝術化的傾向,這種質樸而非藝術化的傾向,表達的是一種文化的參與和共融,而非純藝術的審美咀嚼;另一種則屬于藝術形態,是士大夫文人在民間戲曲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表現手段,使其更趨向于雅致,具有了較高的審美性和審美價值,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戲曲藝術。傳統的戲曲表演樣式集“唱、念、做、打”于一體,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舞。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傳統戲曲最大的特點就是虛擬性。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形式來模擬現實環境的變遷,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包括打雷,刮風下雨都是虛擬的。這一特點其實是由戲曲舞臺的簡陋所造成的局限性。傳統的戲曲舞臺都是采用“一桌二椅”的布景方式。作為當代的戲曲導演,需要彌補這些不足,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推動我國戲曲的發展。
三、當代戲曲導演對演出樣式的創造
“演出樣式是包含敘述樣式、舞美樣式、音樂樣式、表演樣式等諸多元素在內的綜合演出樣式。”當代導演為了讓中國的文化瑰寶長久地流傳下去,并且能夠讓廣大群眾喜歡戲曲,就無法拘泥于傳統戲曲的演出形式,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創造。從而促進戲曲的發展。
(一)舞臺樣式的創造
在現代戲曲創作中,舞臺樣式創造已經成為導演十分重視的話題,他們不僅嘗試為每一作品賦予獨特外部表現形式,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這一外部表現形式,對作品內在的風格氣韻、思想意蘊、精神內核等予以表現。舞臺樣式作為演出中的外部表現形式,是需要承載著作品的“意”的。在當代,導演在舞臺樣式中,嘗試加入強烈的地域性色彩,占線地方風貌,并融入了很多富有智慧性、創造性的展示。如在《舞臺姐妹》(越劇)這一戲曲中,舞臺包括紹興的水鄉戲臺,劇場后臺、上海都市舞臺,在這三者之間不斷的變換,為觀眾呈現了越鄉的醇厚明朗,都市的豪華繁榮等。如《雷雨》(黃梅戲),這一戲曲的原始發生地是上海某一豪宅,但戲曲將之遷移到安徽徽州某深宅大院,并借助木刻、木雕、天井等徽州特色建筑元素,來細線徽州特有的地域文化風貌,為這部喜劇打上了“安徽標識”的烙印。在《花兒聲聲》(秦腔)中,導演設計的舞臺是干枯荒涼的黃土地,這一土地象征著生命承載,運用舞臺后方的低矮窯洞、幾株干枯卻堅挺的老樹,來展現秦腔的慷慨、豪邁及其中的幾許蒼涼。這些獨特而個性鮮明的舞臺樣式,不僅能夠助推戲曲情節的展開與發展,同時還能為當地特色的傳播打下基礎。
(二)音樂樣式的創造
中國傳統戲曲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音樂,所謂“唱念做打”,為何在戲曲樣式中把“唱”放在首位,其原因是每一出戲曲都是在音樂伴奏中展開的,“可以這樣說,演出樣式是中的表演樣式是主體,舞臺樣式是基礎,而音樂樣式則是靈魂。”戲曲表演中的音樂樣式是豐富多樣的,音樂主要用來抒情或者敘事,亦可以模擬一些簡單的戲劇環境,通過音樂伴奏巧妙地分析人物動作,營造一個感人的戲曲氣氛,還能夠通過音樂傳遞和表達戲曲的主題。傳統的配樂主要采用很多民間的樂器,它們樂隊不同,樂器不同,甚至音樂風格都不相同,而當代的戲曲導演,對音樂樣式進行了別具一格的創造,他保留了傳統的經典唱段,選擇了不同的樂器根據戲曲的類型和旋律進行了改編,最終為觀眾呈現出一種特有的音樂風格。另外,戲曲導演還將“樣板戲”的音樂融入在音樂樣式中,從而增強了戲曲的藝術表現力,促進了中國戲曲的發展。
伴唱在不同的戲曲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伴唱沒有視覺形象只有聽覺形象,是伴隨著主持人念著演員的名字,輕輕地飄進劇場,比如說在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一出戲中便是如此,支持人在念演員名字的時候,“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靈”的歌聲以聲傳情,營造著凄美的戲曲氛圍;而有的伴唱是既有視覺藝術又有聽覺藝術,戲曲導演會利用一些演員的舞蹈動作進一步渲染歌詞的深意。比如說在《夏王悲歌》這一出戲中,戲曲導演就要求伴唱在演唱的過程中融入一些抒情性的動作。這樣的伴唱形式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示戲曲所表達和傳遞的情感。
(三)表演樣式的創造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戲曲的表演形式在世界戲劇史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傳統的戲曲樣式具有虛擬性和單調性的特點,這樣的表演樣式擅長運用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形勢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時代場景的更換。現代的舞臺技術越來越先進,戲曲導演也將這一技術融入到表演樣式的改造中,當今戲曲舞臺上的物質手段越來越豐富,比如說新型舞美樣式的出現就為戲曲導演在表演樣式的突破上提供了技術支持。當代戲曲導演創造舞美樣式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多樣化的舞隊表現抽象的戲曲情感,舞隊是中國傳統戲曲和西方戲劇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一個表演樣式,這一種表演樣式,戲曲演員一方面可以通過虛擬表演來塑造人物的生存空間和生長環境,另一方面還借助這一形式塑造角色的精神世界。戲曲導演通過舞隊靈活多變,自然的表象形式創造出戲曲中人物和劇情的抽象化情感,在戲曲表演中,戲曲導演更加注重演員表演樣式的創造,可以為戲曲發展提供傳達感情的肢體語言。這更加有利于戲曲劇情的發展和戲曲情感的傳遞,也將為觀眾帶來新奇的感官體驗。
(四)戲劇氣氛的創造
在一場戲劇表演中,戲劇氣氛直接影響整個演出效果及劇情發展。如在《推銷員之死》這一美國戲劇中,劇本的開頭就提示說笛子獨奏能夠娓娓道來,對自然情景加以展現。在此一演出過程中,導演自由通過設計舞臺情境的自由轉換,自由過度現實和回憶,并用笛子斷斷續續的獨奏來展現戲劇主題的變化及沖突,同時投射劇作家的人生感悟與真理思索結果。導演笛聲的有效應用,為戲曲表演營造了貼合劇情的氣氛,這種創造性的表現手法,助推了這部劇的成功。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戲曲導演更加注重利用音樂樣式和舞美樣式塑造演出模式,再結合當今的科學技術和各種舞臺道具,使中國的的戲曲有了新的發展。在結合現代元素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注重傳統戲曲的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戲曲優勢和現代元素完美結合,打造一個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中國戲曲,帶給觀眾新奇的表演形式,讓中國戲曲長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