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霞
摘要:在實施高效課堂的大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也進行了新教學模式的探尋。初步得到四點啟示:一、教師理念上的轉變:讓自己從演員變為導演。二、教師備課內容上的轉變:變編寫個人臺詞為引導學生展示。三、課堂授課方式的轉變:變個人秀為百家講壇。四、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變化:變自主學習為小組合作。
關鍵詞:導演;引導;百家講壇;小組活動
幾年前,大大小小的學校都在杜郎口教學模式的啟迪下,積極探尋高效課堂的改革之路。一時間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學生桌對桌,面對面,剝奪了過去教師對課堂的“獨裁”。為了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使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鞏固“展示課”的成果,開設了“反饋課”。利用反饋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幫助。經過這幾年的高三教學,筆者大致得到以下幾點的啟示:
一、教師理念上的轉變:讓自己從演員變為導演
曾經的語文課上,我是演員,我的學生是觀眾,每堂課上我是條分縷析,講的是不亦樂乎,最享受的是學生答錯時,自己給以錯因分析然后給出答案,那一刻覺得自己的力量是無窮的,整個學校自己是最棒的。至于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只要學生成績說得過去就行了。如今需要教師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訴給學生,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接受并確認,特別是一輪復習中,學生只是一味的聽,到結束時,你會發現學生根本沒有掌握多少知識。高三一年等于白學了。而現在應該讓學生主動發現知識、建構知識,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有了親歷、有了體驗,形成了“生成”的能力。而教師,作為管理者,主導確立學習目標,宏觀調控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學習方式;作為引導者,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矯正學生學習方向;作為合作者,主動彌補、豐富學生知識,為學生提供咨詢。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理念上的轉變。真正的課堂應該是舞臺,學生是演員,老師是導演,課堂應真正的還給學生。杜郎口模式教學大多數講課的是學生,給學生解答題的也是學生,老師只是起到了組織和點撥的作用。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其學習的潛力也會被充分地挖掘出來。學生在課堂上是快樂的,就會激發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 “要我學”為“我要學”。營造真正“三動”的課堂:動腦(預習階段)、動手(展示階段)、動口(交流階段)。
二、教師備課內容上的轉變:變編寫個人臺詞為引導學生表演
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有從演員變為導演的理念,那么教師在備課時就需要引導學生去展示,而學生展示的一個重要媒介就是導學案。
高效課堂的實施,其有效的載體就是課堂活動,而課堂活動的有效載體是導學案,導學案設計的質量,直接決定著課堂效率的高低。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學科,更是承擔著德育、美育、智育等多種功能,如何設計出既適合高效課堂的理念,又具有學科特征的導學案,是擺在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迫切任務。
導學案中的“導”,應該是導學案設計的核心,有別于以前的學案和練習的是,導學案重在引導學生在沒有教師現場指導的情況下,能有序、有效并且快樂地進行學習,為此,導學的環節必須清楚、簡潔,目標明確而集中。練習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已經熟悉所學內容的基礎上,立足點是鞏固和查漏補缺,而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引導,學習的是新知識,面對的是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的文本,導學問題的設計既要依據考點的特征,落實知識點和能力點,更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流程,不能以教師的教學思維代替學生的學習思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品味涵泳的空間,問題設計的密度不能太大,要走出傳統的設計練習的思維模式,控制好問題設計的量和度。
如今的課堂并不像有些老師所認為的那樣,老師不用講了,上課輕松了,實際上,老師的備課量應該是加大了,老師更應在備課上下功夫,一方面在準備考點知識點的難度、深度方面需要老師考慮周全,另一方面備學生的難度加大了,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預見學生在講解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一定要把握住知識點的深淺,學生如果在講解過程中出現了大大超出教材難度本身的話,應當策略地給其糾正,如果重點不清、概括性不強的地方,老師應當適時地進行歸納補充。另外原先課堂的時間主要是按照老師的講課來定的,但是現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慮學生在講解過程中所需要的時間,要求學生講解要簡練、明了,更要求老師教給學生方法,收放要得當,逐步養成好的習慣。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變教學案為導學案,在以前備課強調師生之間對話的基礎之上,突出學生之間的對話,突出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就拿我們二輪復習的現代文閱讀來說,在導學案的編排上,首先是要求學生回顧一輪復習時的知識儲備,對應考點明確解題步驟,然后完成相關例題,課堂交流時必須分析解題思路,強化得分意識。
三、課堂授課方式的轉變:變個人秀為百家講壇
教師在課堂上不是想到自己該教些什么,而是想辦法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的教而教。這就需要教師放手,真正做到了把課堂交給學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課堂上,教師該做什么呢?我個人覺得應該是上課前五分鐘講明本課的總體要求,明確學生的任務,上課結束前五分鐘回顧本課的目標是否完成,對學生的講課進行簡單的小結。而中間的三十五分鐘是可以交給學生的,這就要求教師導演好這三十五分鐘的戲,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并走上舞臺,讓課堂變為學生的百家講壇。
四、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變化:變自主學習為小組合作
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小組合作,通過小組學習來解決某一個問題,但很多時候,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控制下進行學習,有時,學生很活潑,但說的都是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課堂效果很差;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或根本不愿意回答問題,老師啟而不發,雙邊活動尷尬;有的時候,學生過于積極表演,教室走到學生身邊發現不知所云。其后果,學生厭學,老師疲憊的進行教學,但沒有發揮小組合作的最大作用。教師提前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小組長由目標生、臨界生擔任,他還要擔任教師的“課堂助理”,他要負責協助教師處理那些“學困生”的學習問題,讓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高質量的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遇到班里最差的學生,采取“一幫一”的方法,不讓每個學生落隊。這種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增強了集體榮譽感。通過使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我們驚喜的發現以前不愛發言的學生、布置的練習不做或做不全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一個個搶著上黑板完成題目,搶著發言分析題目。在別人回答時,其他人在積極準備搶答或是在思考答題(對還錯),回答完畢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或點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雖然以前兩節語文課可以講三至四篇文章,現在縮減一半,但是課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高三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科學合理的師生互動,是扎實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短短的一年學習時間里復習到位,讓學生自己成長,掌握知識。關鍵是這知識是學生自主探究學來的,必然就牢靠一些,扎實一些,我想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