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磊 樊凱悅
摘要:文化負載詞匯的背后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綜合,體現了豐富濃厚的民族色彩以及文化個性。因此,尋找出翻譯文化負載詞的合適方法對于理解異民族文化乃至實現文化多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于功能翻譯理論以及抵抗式翻譯理論的分析,試圖找出翻譯日語文化負載詞的合適手段。
關鍵詞:日語;文化負載詞匯;翻譯理論;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168-01
不同民族因為生活的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形成了特定的習俗、宗教信仰、審美以及價值觀,從而造成對同一詞匯概念產生了諸多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及形成了許多特定的詞匯。這類詞匯就被成為“文化負載詞匯”。文化負載詞是一個民族文化在語言上的體現之一,如何合理、適當的翻譯文化負載詞匯,實現原文與譯文之家的跨文化交流是無翻譯工作者必須面臨的挑戰。因此,對于文化負載詞翻譯方法的討論不僅對于翻譯工作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跨文化交流,保證文化多樣性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文化負載詞的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水平,也就是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刑福義(2000)認為,文化可以分為物質層次、風俗制度層次和心理層次。其中物質層次指的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及其產物,反映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風俗制度層次指的是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制度、風俗等,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心理層次則是指價值觀念、審美、宗教信仰等,反映了人與自身的關系。文化負載詞匯的背后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綜合,體現了豐富濃厚的民族色彩以及文化個性。胡文仲認為“文化負載詞是特定文化范圍內的詞”而廖七一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組和習語”。由此來看,相比于一般詞匯翻譯,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更加注重對于詞匯背后的文化意義的發掘,除了翻譯語言文本的顯性意義之外,還包括文本背后的隱含意義。因此,文化負載詞匯的翻譯對翻譯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對原始文本所從屬的民族文化盡可能多的了解,明白該文化的來歷、形成的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向。
二、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要求譯者通透了解國家的文化經濟歷史等各方面,且詞量多,種類豐富。王祥指出,“不同類別的文化有其相應的負載詞,再加上外來詞匯,數量較多反映了負載詞負載的文化博大精神。”而目前較為成熟的翻譯理論也有其自身局限性,因此選擇合適的翻譯理論,讓文化在不失自身文化意義又能為大眾所接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功能主義翻譯理論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由學者賴斯和她的學生弗米爾創立而成。1971年賴斯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提出了“原文的主要功能決定了翻譯的方法”這一翻譯批評的標準。這是功能主義最早的原型。隨后,由賴斯的學生弗米爾創立了功能目的論。在功能目的論中,弗米爾認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行為。所以在翻譯當中應當根據原文本的特定目的,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進行選擇性翻譯。因此,從理論上分析,功能翻譯理論更加傾向于采取的歸化翻譯方法。縮小原文與譯文讀者之間的差距,讓讀者更加容易接受、理解譯文。
功能主義在進行文化翻譯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目標性原則、忠實性原則、連貫性原則。(1)目標性原則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使用的翻譯方法和譯文翻譯出來的意思應該和原文所要表達的目的一致。既要表達出原文的深刻涵義又要站在譯文接受者的角度,讓譯文能夠既表達出原文思想又容易被接受。這要求譯者在翻譯原文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和對于原文的取舍拿捏。(2)忠實性原則,指的是譯文不得隨意改變原文思想,所要表達的深刻涵義。當目的語的語言體系內沒有能夠跟原文詞匯一一對應的表達時,譯者應當盡可能地選擇與之接近的詞匯,或者在不影響上下文理解的前提下,適當地添加解釋說明,或者直接予以刪減,以保證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3)連貫性原則是指整個譯文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邏輯上都應當相互連貫,不能出現前后矛盾、原文與譯文矛盾的情況。因此,譯者在翻譯原文時需要盡量理解原文的深刻涵義,并且對于因為文化差異無法流利翻譯的段落,應當改變原文形式,在譯文中使用本民族文化意象詞代替原文所使用的詞句。還要把這些中心思想以目的語讀者所喜聞樂見的方式闡述出來,從而保證原文與譯文在思想內涵和功能目的上最大程度的匹配,實現兩種文化的深層交流。
正如弗米爾所說的那樣,翻譯目的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受眾——譯文所意旨的接收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要求。因此,翻譯目的論打破了翻譯的國家文化社會生活的隔閡,將原文本從固有的社會文化中解脫,根據受眾的文化背景知識選擇翻譯,提高了原文的流暢程度,也更加易于被讀者接受。
(二)抵抗式翻譯理論
抵抗式翻譯思想是美籍意大利人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韋努蒂提倡翻譯過程中強調對于原文化的重現,體現文化差異,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文化。因此,韋努蒂的翻譯思想更加主張采取異化的翻譯方法,強調原文的文化主體性,讓譯文讀者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17世紀以來,西方翻譯界盛行“流暢、透明”的翻譯標準。這種流暢、透明式翻譯的實質就是歸化翻譯。它提倡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譯策略。在翻譯方法和技巧的選擇與運用上,歸化追求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及文化的規范,較好地滿足譯入語讀者較少異味的閱讀需求。抵抗式翻譯理論本質上是為了抵抗英美在翻譯上的文化霸權,打破原文被目的語規范的格局,更加提倡凸顯出文化的不同,不能為翻譯的流暢性而犧牲原文的文化內涵。
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來說,二者都有可取之處。一方面,譯者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時候要考慮到文化差異,造成的詞意不對等,采取歸化的方法,保證譯文流暢性,讓譯文讀者更能接受。另一方面,抵抗式翻譯方法,更多的希望保留原文與譯文之間的文化差異,譯者要盡量保證譯文體現出原文的文化內涵,不追求詞義對等。因此,今天我們在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時候,不能完全采取歸化或者異化的翻譯方法。應當,根據文本類型以及文化差異,適當地采取歸化或者異化。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作品時,能夠把握尺度,既考慮到譯文的流暢性,又要體現原文的文化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