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高校教育改革與方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實現產融結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創新、實用的人才。音樂表演是舞臺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音樂表演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深度融合,是促進教學進步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從舞臺表演與音樂表演二者的內涵出發,明確了高校傳統音樂表演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舞臺表演角度出發立足社會發展需求,提出了舞臺表演在音樂表演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舞臺表演;教學模式;音樂表演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J604.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243-01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需求多元化發展,我國高校根據不同教學教學的基本規律與屬性,構建了適應專業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教育改革、教育創新成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與方向。針對音樂表演專業的特點,將舞臺表演納入音樂課堂表演教學是教學創新與教育發展的重要體現,是適應高校學生個性化音樂知識需求和多元化課堂需求的必然途徑。因此,重視舞臺表演與音樂表演相結合,促進課堂教學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舞臺表演與音樂表演
舞臺表演是個人魅力通過舞臺的綜合展示,將自己要彰顯的內容納入公眾的關注對象。是一種綜合運用口語表達技巧、肢體語言綜合展現藝術內涵與魅力的表演形式。舞臺表演強調傳達信息的時效性與多元性,重視現場情感表達與情感氛圍把握,實現情景交融的最終目的。
傳統意義中的高校音樂表演主要包含了聲樂演唱、樂器演奏和舞蹈表演三個主體項目,重視學生音樂素養與人文素養的培養。運用科學性、藝術性和系統性的教學手段充分挖掘學生的表演潛能,讓學生充分掌握音樂表演節能,具備綜合性的舞臺節目創作、導編、設計等綜合素養。音樂表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體現在音樂舞臺上,通過舞臺教學實踐的方式檢驗教學的最終成果。因此,將舞臺教學與音樂表演相結合,是增強音樂教學的實踐性意義。
二、傳統音樂表演課堂教學的弊端
(一)課單科講授相對分散
傳統的音樂表演專業的課堂教學都是運用單科講授的模式,內容多并且分散,不利于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例如:中國音樂史、音樂欣賞和視唱練耳等課程講授中都屬于單科教學的模式。專業課程中聲樂表演、樂器表演等與相應的理論和實踐融合程度不夠,學生在實踐中的綜合運用不足。
(二)專業技能與藝術能力提升不對等
傳統音樂表演專業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專業技能訓練,技能拓展、藝術升華等相對滯后,表演實踐與現有的專業技能教學實踐脫節。例如:在音樂表演課程中,學生能夠精準的展現作品的內涵,但是在舞臺表演課堂上更多的表現出緊張、僵硬等狀態,無法將音樂內涵與表演深度融合起來。
(三)教學中特色文化彰顯不到位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傳統文化是音樂藝術升華和發展的本源,在傳統高校音樂表演中地方特色文化彰顯不足,沒有將具備中華元素的音符納入到音樂課堂表演中去,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與現實文化需求的適應性。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重視傳統文化與音樂表演課堂向結合,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
三、舞臺表演在音樂表演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整合資源,優化課程結構
根據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重視音樂表演舞臺化發展,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堅持舞臺表演和學生就業為導向,將舞臺運用融入到音樂表演課堂教學各環節。明確舞臺表演的根本需求,將音樂表演課程聯系起來,創設舞臺表演情景,促進教學進步與發展,實現舞臺表演與音樂現場表演教學無縫銜接。
(二)演學結合,提升藝術實踐能力
高校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中,必須重視人才目標培養與產融需求背景下高校音樂表演人才的發展方向,根據音樂表演課堂發展實際情況,重視多元化的教學需求,重視音樂表演理論學習與舞臺表演實踐向結合。建立健全相應的教學質量評估機制,通過教學評估明確教學發展方向,結合學生的需求,重視音樂表演課堂教學的發展與改革。
(三)強化文化傳承,彰顯藝術魅力
舞臺表演是藝術直觀呈現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創新表現形式。脫離傳統文化的舞臺表演必然得不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在高校音樂表演課堂教學中,文化傳承抓早抓小,高校是文化教育與傳承的陣地,必須充分重視文化的傳承與傳統文化自信培養。音樂表演最終必須面向受眾,走向舞臺,須重視文化因素在課堂教育學的運用,將中華民族文化美、意蘊美等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音樂表演課堂教學的發展進步。
四、結語
總的來講,在教育改革與學生文化知識多元化需求背景下,高校音樂表演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焦旭額理念,結合受眾需求,從課堂教學出發,打造適應性的教學模式。舞臺表演是增強學生藝術轉化的重要方向,是強化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環節,是將音樂表演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必經途徑。因此,高校音樂表演教學必須充分借鑒舞臺表演教學方式,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