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摘要:思南的文化需要代代傳承與傳播,而傳承與傳播形式更需要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新。本文從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和旅游開發對文化傳播發揮的作用入手,基于大數據時代下思南文化如何與科技融合,如何與旅游融合,才能實現思南文化更有效的傳播和傳承。
關鍵詞:文化傳承;文化旅游;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81-01
一、前言
思南歷史文化悠久豐富,其歷史文化可分為烏江文化、土家族民族文化、黔東地域歷史文化三個板塊。烏江文化與土家族民族文化是最重要的部分。
古時主要以航運為交通,思南從一個小碼頭變成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四川、重慶、江西、陜西及兩湖等地的客商把鹽、鐵等生活必需品運到思南,又收購思南及周邊地區的桐油、棬油等特產銷往全國。曾經的思南富甲黔中,被譽為“黔中首郡”。
烏江,這條千年鹽油古道給思南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富。它還帶來了儒家文化、巴楚文化等多種文化與當地土家儺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烏江號子等為特征的獨特的烏江文化。
烏江文化是思南人的根。在歷次城市改建中,府文廟和華嚴寺、川主宮、萬壽宮等沉淀著思南歷史文化的古建筑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二、思南文化簡析
民族文化在思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土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了豐富絢麗的文化。
(一)文化表現方式
思南土家族文化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土家族藝術文化,思南花燈為代表;二是土家族宗教文化,儺堂戲為代表;三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習俗為代表。
思南花燈流行于宋元之際,而其他地區的花燈是清末民初才流行開來,思南要早六百余年。思南土家花燈歷史源遠流長,表演形式也多種多樣。是一種載歌載舞、歌舞穿插進行的民間藝術,舞蹈活潑多樣,舞姿優美,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006年,思南土家族花燈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思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二)民風民俗異彩紛呈
在銅仁市,思南儺堂戲是歷史最悠久的,是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具有“戲劇活化石”美譽。“儺堂戲”是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受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留有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
儺堂戲融合音樂、舞蹈、巫術、說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也是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戲劇。儺堂戲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其保留得原始古樸,豐富多彩而揚名國內外。儺堂戲經過不斷地充實、擴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儺戲、儺舞、儺技、儺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如今仍然活躍在黔東北地區。思南有漢、土家、仡佬、蒙古等18個民族,其中,土家族習俗眾多,有年俗、婚俗、生育習俗,表現出諸多獨特性,突顯土家文化豐富多彩。
三、思南公共文化創新傳播方式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實體,具有獨特的優勢。博物館保藏著豐富多樣的文物以及藝術品,通過不斷的向外展示藏品來進行文化傳播和交流,是文化交互和學習的重要窗口。
(一)思南民族館建立
1990年,貴州省文化部門在思南建立烏江博物館,是對思南在烏江流域范圍內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認同。目前,烏江博物館仍然屬于我國境內唯一以江河命名的博物館。2014年,在王爺廟新建烏江博物館新館,館舍面積進一步擴大。博物館以圖片和實物等形式濃縮千里烏江的自然人文風貌,展示烏江文化的精華。
思南民族館成立于1995年,展廳里陳列了民族源流、民族習俗、民族文化、民族工作等內容,各個部分基本以實物、圖片、模型、資料組成。有關思南儺文化的內容也在思南民族館展廳體現。該館對文學藝術、民間樂器、戲劇舞蹈、民間工藝和古籍古物、名勝古跡等方面進行陳列和描述。
(二)民間藝術的傳承
對于花燈這一民間藝術,思南縣縣委、政府也非常重視,建立了土家花燈藝術陳列館,展出文物100多件,照片200多幅,出版思南灶家傳統花燈集》灶家花燈論文集》。
思南縣文化氛圍濃厚,但無論是思南烏江博物館,還是思南民族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具有的傳統展覽方式已經不滿足大眾的需求。因為它僅僅具有收藏和展示等基礎功能。
(三)大數據下的思南文化
思南的公共文化從業者應緊跟時代潮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創新博物館等服務內容,利用大數據收集、整理、積累與歷史文物文化相關的資料,挖掘文物有價值的或與之有淵源的故事情節,提煉文化精髓,巧妙的、合理的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制定更為合理的、符合群眾文化需求的服務內容。在內容設置上要有獨特性、新穎性,讓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的主題更加鮮明,文物凸顯。
如今很多城市都在打造智慧博物館,這種新型的博物館將為人們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務,管理和傳播方式。思南文化機構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保持原有的優勢下,做出變革,運用數字媒體工具為我所用。
四、思南文化旅游的開發模式
思南地處烏江之濱,縣城依山傍水,得烏江水運之便,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人文遺跡包括:古老宏偉的府文廟,壯觀精湛的萬壽宮、祭祀和匯聚之所的川主宮、烏江百年鹽運史古建筑周和順鹽號,還有散布思南各地的歷代碑碣和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如曠繼勛烈士故居。
這是思南的魅力所在。南杭瑞高速、思劍高速修通后,思南應借助交通的便利把思南文化推出去,不斷深化、豐富人們對思南文化旅游產業的認識,理清發展思路,打造思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升級版。
(一)打好儺文化牌
思儺文化主要體現在在文家店、涼水井、鸚鵡溪、張家寨等鄉鎮。文家店最為集中。旅游開發可以著重考慮在文家店進行。文家店地處烏江流域的中游,在思南、石阡、風崗三縣交界處。這里風景優美,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厚重。
荊竹園在文家店內,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文家店不遠處,還有一個風景區——長壩石林。思南旅游部門為展示好儺文化,應該把新集鎮建設和發展要求結合起來,建設民族文化村、文化館、陳列室。展覽內容包括儺儀、儺俗、儺戲、儺技等。相關部門也可利用儺文化資源,組織多場儺文化表演。建立特色民族文化市場,向游客展現民族服飾、剪紙、刺繡、儺戲面具等民族工藝品,讓地方文化為旅游服務。 (二)打好“黔中首郡”牌 思南已有4000年的歷史,千年烏江航道,逶迤而來,奔騰而去。人稱思南為黔中首郡。
思南應借助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充分依托“全國溫泉開發利用示范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品牌,大力實施文化旅游項目,加快推進文化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景觀建設。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實施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三)打好“梵山——烏水牌”
以梵凈山、烏江為龍頭發展思南大旅游。可開發烏江旅游路線,在思林電站庫區沿江鄉鎮建立民族民間文化、農耕文化為主的文化園區,在思林電站壩區建立烏江梯級電站博物館、電站文化園,興辦各種旅游文化活動。
同時通過提升縣域文化的內涵,塑造思南文化品牌,傳播思南地方文化特色,讓“思南文化,,走出貴州,走向海內外,讓世人知曉烏江之濱有個思南,知曉思南土家花燈、儺戲等非物質文化,其實游客就是活生生的傳播媒體和工具,是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如今,思南的旅游知名度逐步提升,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雖與先進地區比較還有一定差距,但只要打好文化牌,加快招商引資、聚集人才,將會成功打造成有品位的魅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