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素苗
一個人首先要懂得愛自己,做好自己,對自己負責是學會責任擔當的起點。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做好,不給別人添亂,那這個人也是個有責任心的人了。細心的教師會發現,通常在低年級講臺上的粉筆盒里,看到很多鉛筆和橡皮,操場的一角會有一些校服、紅領巾、水杯和跳繩用的繩子,在學校門衛的紙箱里有各種衣服,大部分都是校服,這些物品都沒有人認領。為什么我們的孩子不愛惜自己的物品?究其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生活條件太優越了,沒有責任心。遺失了東西,背后有家長為他們買單。那如何讓孩子們做好自己,學習如何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呢?我們教師可以自己創編有關珍惜物品故事,先給學生講這些故事,后讓學生講怎樣愛護自己的物品。可以用在幼兒園用過的辦法,在每個人的鉛筆上,校服上,水杯上等,用姓名貼寫上班別和名字,這樣即使不小心掉了,其他同學撿到了,也能找到物品的主人了。要求同學們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例如書包自己背著上學,不能讓家長代背。在家里,學會收拾自己的房間,物品擺放整齊,每天疊好被子,打掃衛生,吃完飯收拾碗筷等家務,并讓家長定期拍照發到班級微信群分享。通過家校合作,讓學生做好自己,培養責任心。
我們教師也是班集體的一份子,要滿腔熱情積極參與到班集體活動中來。我們教師積極愉悅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深遠。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教師要以身作則,身正為范,潤物細無聲。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做到。比如要求學生作業書寫要工整美觀規范,而教師的板書除了反映出知識內在的規律美,布局的結構美,還要注意板書字體的形象美。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教師要在上課鈴響之前來到教室,并且下課要準時,不拖堂,沒有學生喜歡拖堂的。身教勝于言教,一個工作責任心強的教師,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很自然地會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學生的責任心會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增強。我一向要求教室要保持干凈,桌椅要擺整齊,講臺整潔。如果我上課前發現教室有垃圾,桌椅擺得不齊,會和學生一起打掃干凈,對齊桌椅再上課的。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就從平時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在班級集體中,加強班級管理,正如教育家魏書生所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落實每個學生的職責,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選品學兼優的學生做正班長,正班長作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全面監督班級的整體情況。每個科的科代表,負責把全班作業拿到教師辦公室,教師批改完后,再把作業拿回班里,讓組長把作業發給同學們。科代表在上課鈴聲響后,還要組織全班同學讀書。每科的組長,每天負責收齊作業,交給科代表,并要做好交作業情況登記,組長還要負責下發批改好的作業。設置專門管理衛生的部長,負責每天檢查、督促其他同學的衛生保潔情況。設置專門開關課室多媒體的部長,當全班同學到其它場所去上課、或放學時,這個同學要負責把班里所有的燈、多媒體、風扇或空調等關了,確保不浪費用電資源。還按學號輪流每天設一個值日班長,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管理班級,這些值日班長都負有一定的責任。事實證明,把管理班級的“權力”交給更多的同學后,不僅使全班更具凝聚力,而且增強了每個同學的責任意識,做班集體的主人翁,大家都很樂意為班集體出一份力做事,同時也加強了同學們責任心的培養。
學生在活動競爭中,學會了與同學合作,學會了大膽表現自己,從而達到培養責任心的目的,班級榮譽碩果累累。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童心飛揚,唱響校園”班際合唱比賽活動,我對同學們說,要高度重視這場比賽,是你們在小學六年級最后一場班級比賽,也是展現我們班風采的一次好機會。我鼓勵大家刻苦訓練,這也是每一個同學的責任,不要怕辛苦,要為班級爭光。學生都非常積極,利用音樂課和課余時間,不斷練習,跟著音樂的節奏,反復練唱,反復練動作。在比賽前,我發現有同學對自己信心不足,我就不斷鼓勵他們,不要因為之前演唱比賽沒拿好名次而沒有信心,只要盡最大的努力,發揮最好的水平就行了。在舞臺上演唱時,同學們很團結、齊心,表現很出色。比賽一結束,大家都在萬分緊張地聽主持人宣讀名次,當聽到我們班獲得一等獎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大聲歡呼起來,有個平時很調皮的男孩竟然激動地哭起來,而負責指揮的那個女同學也抱著另一位同學大哭起來,場面非常感人。通過這次活動,我明顯地感覺同學們的責任心加強了,上課的紀律、作業的態度認真多了,同時集體主義精神也得到發揚。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在蜜罐里長大,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幸福得不必去思考自己要承擔什么。過多的溺愛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以及對社會、對祖國的責任認識不足。哲學家培根說:“責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里,將會收獲一生一世的幸福。”怎樣播下這樣的種子呢?空洞的說教對小學生來說是作用不大。機會說來就來。我們學校近幾年一直對湖南省任弼時紅軍小學進行幫扶幫教,這次搞捐書捐衣的活動。我充分利用這個教育時機,制作 PPT。當PPT上呈現紅軍小學孩子們一大早就冒著嚴寒,背著書包摸黑翻山越嶺上學,簡陋的教室,斑駁的墻壁,破爛的黑板,不要說多媒體了,教室里連個燈管都沒有,當孩子們端著飯碗圍著一大鍋青菜用餐時,教室里一片安靜……強烈的反差,讓孩子們的心靈震撼了。同一個天空下,還有那么多同齡人過著和他們不一樣的生活。孩子們紛紛表示要積極參與到捐書捐衣活動中來。本來只要求捐出自己不看的書或不穿的衣服,但很多孩子捐出了自己的新衣服,還在父母的支持下,捐出了很多新書。我讓孩子們懂得,社會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一定要有對其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這樣才能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