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青勇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每一代人的精神源泉,也是國家繁榮、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小學課堂是我國優良文明傳承與傳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尤甚。在新課標背景下傳播文化、熏陶意識、提高精神境界、最終將德育教育滲透在教育當中,以弘揚傳統文化也變得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始終發出耀眼的光芒,成為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兒女的精神信念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文化內涵與文化自信。而語文課堂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是繼承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人在低學齡階段,思想和智力還未完全成型,在這一階段一定要注重德育的培養,這一階段形成的思想會在人的心中扎根,形成長期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貫穿傳統文化,注重德育的滲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理念的不斷更新,不少優良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人們遺忘。新一代人對民族的文化內涵所了解的越來越少,傳統文化在一點一點地被遺忘,一些好的德育觀念也在一點點喪失。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怎樣將德育教育與傳統文化滲透在教學當中,是每一個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踐當中還是會面臨許多問題。一方面,當下許多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或者優良美德了解程度不高,個人主義較為濃厚,缺乏集體主義共識和集體歸屬感;另一方面,在現在這個信息時代,學生往往要接受外界信息的狂轟濫炸,不少學生崇尚外來文化,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韓國綜藝在我國的受歡迎程度和感興趣程度都要比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要高。很多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印象是蒼白無力的,認為它們都已經落后于時代。 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勢在必行的。
1.在教學內容當中滲透
小學語文課程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極具人文思想與文學美感,當中也有許許多多經典故事。但是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往往過于文字字面意思的講解,而忽略了課文當中所真正宣揚的仁愛的思想,而這恰恰是通往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的道路。
在課堂教學當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滲透文本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把課本內容和背景故事結合起來,豐富教學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更加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比如在講授《孔子拜師》一文時,教師就應該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情景再現學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師的,再去引導學生探究古人為什么這么拜師。更進一步地,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的傳統講述給學生。還可以補充孔子的思想、成就儒學大師的過程也適當講授,同時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這樣一來,學生對這些內容就有直觀的認識,使得學生不僅學習了課本知識,更可以受到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
2.在擴展精神內涵中滲透
傳統文化講究的不是物質化的客觀事實,而是思想的傳承與延續。比如古代最常見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古詩是小學階段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最好的載體,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常用的表達方法,詩人通過直抒胸臆或極強的渲染環境來表情達意,而這詩人所抒發出來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學時,在品析詩句環節,就可以通過點撥誘導、圖畫展示,或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世界,從而受到詩人世界觀、價值觀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一課時,可以把《江雪》一詩引進來一起理解,讓學生明白詩人的精神世界,從而形成面對逆境而能樂觀對待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從正面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此外,教師還要盡自己所能去闡述傳統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傳統節日、各民族風俗差異的內涵,可以給學生多講授各地風土人情或者傳統節日、風俗差異。又如對聯的歷史由來以及演變,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查找資料,參與討論、匯報。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材作為基礎而不是權威,既要注重課本知識,但是也要深化課本內容。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對我國的文化與歷史產生興趣,進而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滲透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
3.在語文活動中滲透
要培養知識的取得和能力,就必須注重結合課堂內外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講尤其是這樣。小學階段是個人價值觀形成和學習能力提高的最重要時期,因而,教師不能僅僅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也要兼顧個人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注意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就必須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找出更適合他們的方法,安排出合理的活動方案,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立更具有趣味,學生更易于接受的課堂活動,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逐漸走上主動學習的道路。如在正常教學活動以外,開展詩詞朗誦、背誦比賽等活動;采用融合的手段,與音樂、美術相結合,唱古詩,詩配畫等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思考,勤于探索,敢說敢做。
4.在實踐學習中滲透
學習的最終目標也是實踐,語文本身也是一門社會學科,想要讓學生真正學好語文,就不能被課本束縛,要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社會中學習。
要想在語文學習中滲透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就要把這一部分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起來,可以開展一系列與傳統文化或者德育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習古代課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把作者與作者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相結合起來,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社會背景。開展適當的討論與專題研究。在此基礎上再完成課程的教授,學生再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與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全方位的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
小學階段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德育滲透的最好時機,既是學生教育的遠處,也是終生學習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講,培養良好品德,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學生有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所以,利用語文課堂教育,在小學階段就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與德育觀念的熏陶力度,在學生的心中從小埋下學習傳統文化的種子,有助于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寶貴精神財富。這既是國家富強、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