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苑媚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是一切創造活動的起點,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我們的課堂教學,其最終的目的不也是為了“授人以漁”嗎?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和善于質疑的能力,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之一。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我想作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中國歷來講究師道尊嚴,教師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嚇到九霄云外去了。由此看來,要引導學生質疑,創設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因此,我努力在教學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辯、大膽探索。在課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勵的語言,鼓勵學生去探索和創造。如:“你從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問嗎?”“誰的答案與眾不同?”“你的看法很獨特!”……此外,我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樂于與老師討論問題,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養了學生樂于質疑、勇于質疑的好習慣,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質疑氛圍。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可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產生研究的欲望。如講授《孔乙己》時,我一開始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一下子難以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興趣盎然地深究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地讓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當然,要上好一節語文課,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
1.循循誘導,點撥促思。要想提出好問題,就要求學生深入讀課文。首先,在泛讀的基礎上循循誘導,讓學生抓住質疑的關鍵點:文眼、字眼、特殊含義的詞句、修辭手法、文章的主要內容、材料的選擇、作品的構思等,以此點撥促思,激活學生的思維,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迅速深入課文,體驗到質疑成功的快樂。其次,讓學生抓住疑難點質疑。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適應的地方,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他們的疑難點,在讀中解疑,這樣順藤摸瓜,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2.反復精讀,悟出道理。教師在提出閱讀能力的訓練要求后,讓學生反復精讀課文,不斷地對獲取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中悟出某個道理,并通過說或寫表現出來。另外,在指導學生預習課文時,要有設計質疑這一環節,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不提問題不讀書,把自己一些想法及疑問寫在預習本上。
3.疏導釋疑,求異創新。初中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資源,如有寫頑強生命力的“紫藤蘿瀑布”,寫讓人心生敬意的“行道樹”,還有寫物候現象的“大自然語言”……這種種資源,無疑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強烈的震撼。引導學生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在釋疑的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包辦代替,同時在釋疑中,不要統一為一個答案,要鼓勵、提倡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講授《曹劌論戰》一文時,我就曾組織過一場“魯莊公真的‘鄙嗎?”的討論,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辨證分析魯莊公的形象,暢所欲言,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今天,實施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質疑能力,最大限度地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這無疑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孜孜不倦追求的。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