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瑩
我們在幼兒園開展美術區域活動中常常會遇到這個問題:1.材料投放是不是越多越好,如何投放才恰當?2.如何設計合理的美術區域活動環境?3.孩子在參與美術區域活動時教師應如何介入,在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什么?這些問題的解決無疑對提高美術活動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我們老師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是針對如何優化大班美術區域的環境,實現提高大班美術區域活動的質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所謂環境,主要是指人們生活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這個外部條件的綜合,包括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包括人們生活的自然條件的總和。一切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人的任何活動都與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因此,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活動也必然是處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自始至終都受著宏觀和微觀的環境影響。
宏觀的環境,即特定的社會條件,包括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生產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家庭條件、親朋鄰里等。微觀的環境,從幼兒美術教育工作的角度看,即特定的美術區域環境。因此,概括地講,教育環境就是學校及其班級的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需的諸種客觀條件的總和,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特殊需要組織起來的環境。可見,教育環境關系到整個人的發展,在個體的成長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國外的環境教育理論
1.皮亞杰曾經說過:“我們需要主動的學生,讓他們及早學會靠自己去發現一切;這一部分要靠他們自發的活動,一部分要有教師為他們預備的材料?!?/p>
2.美國的D.埃爾金德在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時指出,最具體體現皮亞杰思想的準備工作是給兒童一種合適的環境,使他們能在其中積極活動。
(二)國內的環境教育理論
1.陳鶴琴非常強調環境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與重要性,認為:小孩子生來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來,或者是好,或者變壞,這是環境的關系。環境好,小孩子就容易變好,環境壞孩子就容易變壞。
2.臺灣學者呂俊甫認為,提供適當的教學環境,則可以促進這種個人主動性的發展。
(一)區域活動成為集體活動的延續
有的老師教育觀念落后,認為孩子在區域的活動就是集體活動內容的延續,材料的投放只是集體活動中呈現的迷你版,孩子只能按老師的要求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復習所學的內容。這樣處理的結果是,孩子在區域內被動的學習,對活動內容不感興趣,進區就會走馬觀花,不但起不了自主學習的作用,還難以管理。
(二)材料投放缺乏層次性
在實際操作中,有的老師總以為在區域里的材料越多越好,所以一味的給孩子們準備非常豐富的材料,卻沒做任何的引導。這樣的處理方法導致孩子進區無所適從,內向的孩子進區后面對著豐富的材料不知道要玩什么,外向的孩子就隨便拿著材料無目的地擺弄,談不上有什么學習效果。
(三)區域環境的設計單一
在活動中有些老師的區域設計一成不變,既不考慮給孩子視覺上的沖擊,也不考慮其動態的變化,所以也激發不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這樣的區域環境下孩子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四)老師角色定位不明確,沒能把握好介入孩子的活動時機
在實際活動中有些老師會表現出兩種極端的方法。一是認為既然是要孩子自主學習,那老師就不需要介入其中了,所以就袖手傍觀,對孩子放任自由。二是麻木性的過度干預。這樣簡單粗暴處理方法,打擊了孩子創作的興趣,所做出來的作品往往是沒有個性的千篇一律,其學習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一)明確區域活動的真正含義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因此在開展區域美術活動時,我們要努力為孩子創造自由表達的空間。
(二)材料投放要具有層次性與動態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因此教師在投放材料時必須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這些具有層次的材料可以讓幼兒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給幼兒帶來成功的情感體驗。
所謂材料的動態性是隨著幼兒的發展而變化的,“動態”是根據幼兒使用材料的行為表現而調整。因此我們在材料的準備過程中要懂得用心去傾聽孩子的訴求,因為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積累,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此時可以先跟幼兒討論:你希望在美工區玩些什么游戲?當幼兒說出自己的訴求時,再進一步討論:要玩這些東西需要什么樣的材料,我們可以如何收集這些材料?因為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老師建立了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老師用拋出問題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對區域內玩什么、用什么材料玩、如何收集都非常感興趣,因此幼兒對區域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強。 因為幼兒是不斷發展的個體,所以區域活動的材料也應根據幼兒的發展的需要而及時調整,以保持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三)區域活動環境設計要多樣化
明確幼兒藝術領域的目標后,我們在組織孩子美術活動時應充分調動孩子興趣去感知身邊熟悉的事物,靈活地設計美術活動區域,并要根據孩子操作的需要定期做調整。當然,美工區域不一定固定在室內,還可以考慮根據需要調整到戶外,即使在室內也可定期做出調整,從而激發孩子產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愿望。
(四)教師要把握好介入孩子活動的時機
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是孩子游戲過程中的合作研究者。學習和教學不應是對立的,而是通過積極的互惠的交流。所以教師應對幼兒有傾聽的態度,而且要運用多種傾聽的方式——包括用眼睛來聽。在孩子游戲的研究過程中,也需要進行角色互換。也就是說,老師要重視孩子的感知過程,以保護孩子的個性表現,讓孩子能更投入地按照各自的水平和愛好進行創造和表現,從而提高孩子美術區域活動的質量。
(五)活動設計的內容要緊貼孩子的實際生活以及孩子的興趣
《指南》中指出幼兒藝術學習更應關注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因此我們在開展美術區域活動時,應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藝術的環境氛圍,豐富孩子的感受與欣賞的資源,通過環境的引導讓孩子主動的去參與學習。實踐告訴我們,通過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去感知可促使孩子主動的學習。
(六)實施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
有效的學習方式要能調動孩子的內在積極性,讓孩子主動學習。幼兒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決定了幼兒是在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通過親身感受、體驗、操作、探究,不斷地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建構。
(七)正確的評價目標可提高區域活動的質量
在美術區域活動中,老師的評價對于活動進行的有效性起著指導性的作用。教師對孩子活動中的評價應該是積極的、互動的,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而是要學會讀懂孩子的畫,保護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的創造性。當我們孩子的畫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時,我們應該用提問的方式嘗試讀懂孩子的畫,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作品的關注,當孩子描述出他的畫意時,老師應給以積極的回應。當孩子感覺到老師的理解,以后將會帶著更大的熱情參與到美術活動中。
(八)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師資水平
任何教學活動在計劃時都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為基本指導的,不同的出發點和目標設定就有不同的教育效果的展現,這涉及到每位教師對課程的教育價值的不同理解。因此,我們在美術活動中評價孩子作品的同時必須牢記保護孩子的天性,這是促進有效美術活動的要素。我們可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不斷主動地學習等方式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有效美術活動的落實。
綜上所述,優化美術區域活動的環境,提高大班美術區域活動的質量,應以明確美術區域活動的特點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目標,優化美術區域活動的環境。在現代美術的基礎教育中,教師要明確美術活動應以保護孩子的個性,促進孩子的健全人格的發展為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孩子的生活和興趣、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與策略;努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并根據幼兒的反應而作出適當調整,為幼兒創造一個主動審美的良好教學氣氛和藝術氛圍,從而提高大班區域美術活動的質量。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