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瑜玲
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認為,英語核心素養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即認知的與非認知的。認知方面指的是學術、知識,非認知方面則是指價值觀、情感態度等。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屬于今后培養核心素養中應包括的內容。龔亞夫還認為,中小學英語教育應改變單純以語言運用能力為核心的目標,設計多元的目標,如“社會文化目標”“思維認知目標”和“語言交流目標”,把語言學習與思維認知、個人素質培養等結合起來,體現英語教育在促進人的品格與思維發展方面的價值。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外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王薔教授則提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在理解和表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不管是哪位專家,不管這些專家如何解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必定會被提及的。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以“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里子”,以“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為“面子”,讓學生在提升非母語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確實提升非母語表達能力。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這一理念下,教師的教學就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然而實際教學中我們都清楚,一個班里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并不整齊劃一,有著絕對存在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初中英語教學。學生在小學階段碎片式的英語學習中構建起來的基礎十分不牢固,到了初中他們的英語學習就大致呈現出三種層次:淺層次的在吃力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打撈小學的碎片;中層次的只停留在對小學碎片和初中新知識作簡單組合的層面;高層次的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積累的語素和相關語法知識作簡單的交際表達運用。
在這一情況下,初中英語課堂的提問就要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既要關注全體學生,又要注重個體差異。
一節課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有一半以上面向全班學生,體現大眾性與廣泛性,給每一個學生充分的均等的機會回答問題,使這些問題產生群體效益,確保全班同學都有時間、有動力、有興趣對問題進行思考,在對問題的回答中獲得成就感,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熱情。
既設性指的是教師在課堂問題設置時,結合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易難推進、重要節點、情景創設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預先設置好問題。在備課階段充分結合上述要素,細致安排提問的順序與內容,是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提問的重要保障。
比如漸進式的問題情境設置,就必須提前做好。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學習者一般情況下不會頭腦一片空白進入學習情境中的,他們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建構新知識的。因此,學生的“現有發展區”是我們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的參考點,從這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初中英語課堂上老師的提問還要注意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拋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認知情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角度思考,對課文的內容、中心主旨、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態度、文本的價值觀等等作出個性化的解讀,激發思考和求知欲,在思考和交流爭論的活動中產生思想的碰撞,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然而,一節課如果全程都是開放性的提問,那么英語學科中的定理性質的知識就得不到落實。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誘導指引以及問答的交互練習,及時調控,以嚴密的邏輯、精當的設計最終將問題的答案封閉在正確的方向,從而達到最基本的語言訓練和知識掌握的目的。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