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文
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傳統的教學方法,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課堂教學方法也日益發生著變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課堂中的廣泛運用,向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出挑戰,然而“課堂提問”的地位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1.有效提問的基石——精心設計問題
(1)從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近幾年,番禺區提出了“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其操作的要領就是有效的“問題式研學模式”,首要環節是老師把明天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寫成“研學案”呈現給學生,學生根據研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在這樣的整個教學流程中,問題的設計成為影響課堂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才是最具探究價值的。
(2)從形式上,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更多設計一些發散類和探索類問題。問題類型分為四類:一是判別類問題;二是描述類問題;三是探索類問題;四是發散類問題。問題要設計在思維的發散點,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教學時機,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做到舉一反三。
2.有效提問的關鍵
(1)適時性原則。在教學中,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的時候,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于捕捉、準于把握,也需要教師巧于引發、善于創設。
(2)啟發性原則。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提問要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游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要把教材知識點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發現“為什么”。同時,還要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層次性原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基礎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多元需要。這樣才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共同進步。
(4)針對性原則。提問的針對性是指數學教師所設計的提問應該針對所學知識中的某些重點和要點,讓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逐步突破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
3.有效提問的保障——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及策略
(1)創設提問情景,激發提問動機。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改進提問的方法,讓更多學生有參與討論的機會,使學生的問題能及時暴露和發現,使學生的不同意見和看法能得以發表。
(2)提高追問的技巧。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回答,能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地追問或轉向組織學生集中進行深入的探討,這既需要教育的機智,也需要掌握一些專門的策略技巧。
(3)問題反饋的策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及時運用多種方式(包括體態語言)給以積極的評價與激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當學生回答了問題但顯得有些猶豫時,給予學生反饋或提出更多的問題,用來幫助學生確信他的回答是正確的。當學生自信地作出回答,但答案是錯誤時,先肯定他為之作出的努力,然后提出更多的問題幫助他得出正確的回答。對學生回答的評價,應帶著濃濃的情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肯定。切不可對學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讓學生認為回答與否都一樣的感覺,大大降低了老師提問的收效。
其實,提問既是一門學問,更可成為一種藝術,講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在數學提問中,如果注意到提問的層次性、有效性、啟發性、趣味性,能優化教學過程,使師生之問不斷地處于和諧的信息交流中,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參與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