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玲
伴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品德課程已經發展成為道德與法治。通過落實此課程以來,很多的一線德育工作者不斷地在探尋怎樣將教學質量提升,使教學理論良好地融合實踐。課堂教學屬于課程改革重要陣地,怎樣將學生的課堂體驗進行提升,屬于每位老師需要思考并且良好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首先,圖景勾勒。縱觀近些年的小學品德教研工作和教學經歷,由于應試教育所形成的影響,讓品德課通常是在一種被應付以及其他學科擠占狀態中。品德課教學通常就是放羊式、灌輸式的學習模式,很難切實對于小學生心靈產生觸動,使外塑跟內化間出現隔閡。很多的教師了解的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而對于道德與法治則相對缺少認知,尤其針對法治教育教學,通常不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法治教育意識薄弱,不能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完全分裂開來。小學教師對于怎樣把握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堂生態,使學習成效提升,感到很困惑。所以,基于以上的各種教學現狀,讓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缺少反思與批判,不利于學生思維發散。
其次,歸因分析。當前很多的學校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不那么理想,究其原因,跟道德教育的真正效果有無跟體驗者形成實質上的情感關聯具有緊密的關聯性。體驗者有無受到感動,是否經歷了實際的道德體驗,對最終的教學成效形成重要的影響。很多情況下,教師采取單純的說教,而且言辭間僅是匆匆的闡述著正能量的話語,卻達不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由于課堂上缺少體驗和實踐,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學習知識,所以也降低了德育實效性。
(一)廣泛搜集資料提升初步感知
在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課程資源不能只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新課程理念闡述全新內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是開放性的,要提供給教學更足夠的空間,引領學生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在課程內容中納入搜集到的資料,使教學的針對性以及主動性提升。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也是其現實生活中進行細心觀察、用耳傾聽以及用心感受、用手操作的過程,達到了初步的感知以及實踐體驗的目標。
(二)音頻以及視頻直觀感受體驗
通過采取音頻以及視頻體驗的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聯想,擴寬其思考的空間,體驗各種層面的情感。
(三)親身感受并且切身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屬于將兒童生活作為基礎的活動性綜合課程,本質的特征就是活動性。教學的形式應該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活動中切實感悟以及體驗生活,知曉事理并學會做人。教學期間,可以采取辯論、扮演角色等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交流合作以及體驗感悟等活動中得到良好的發展。
(四)落實豐富多彩的課外拓展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地表達了以下的觀點,即重視對學生加強引導,基于自身的生活實際出發,采取多種感官進行觀察以及體驗、感悟社會,進而得到真實的對于世界的感受,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探究,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在學習《大自然,謝謝您》一課時,我從《憫農》導入新課,然后學生暢談對這首詩的領悟,最后布置任務:讓學生共同探討課文中呈現的內容,從自己的吃、穿、住、行、學習等方面,選定合適的生活用品或學習用品,自由結成小組,與爸爸媽媽一起追根溯源,尋找它們的“老家”。通過古詩的導入,銜接兒童的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道德與法治教育本身起源于實際生活,所以積極地引導學生于多種多樣的實踐體驗中感悟,不斷地提升自己,屬于培養核心素養、將教學質量水平提升的關鍵性內容。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科學地順應新課程改革標準,于教學期間,將新課程的理念充分體現,凸顯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得學生多接受體驗式學習,在體驗感悟基礎上實現立德樹人重要目標。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