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奮 袁冬梅
習作,是不少語文教師與學生共同面臨的難題,學生寫作水平低下,畏懼寫作;教師困惑于習作教學,苦苦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不得,是當下很多習作課堂的現實。對于作文教學,葉圣陶先生曾提出一種理想境界,這就是要使學生“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興趣。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就必須研究小學生的習作心理,再看看我們的“教”是否與學生心理發展相適應。因此,研究當前小學生習作心理的發展情況,洞悉他們的心理狀況,采取必要的應對策略,對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頗有益處的。
學生習作中有恐懼心理,就如頭上套著緊箍咒,手腳捆著繩索,不加以清除,提起筆來就重如千鈞,只字難書。形成畏懼習作的原因盡管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對寫作缺乏信心,只有樹立信心,才能根治“怕”。
針對語文水平低下、自卑心重的學生,習作教學千萬不能求全責備,教師要善于留意他們習作中的細微變化,哪怕是某個詞語用得準確,某個句子比較通順,也要充分肯定,真心實意地表揚。比如:在一次習作評改課上,我用投影出示一位學困生的習作,題為《我想對爸爸說》,其他學生看后,有的說錯字太多,有的說語句不通順,有的說字體太差……我看看習作的小作者,他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一副極度失落的樣子。依據 “多鼓勵”“多保留”的修改原則,我對同學們說:“剛才有同學說這篇文章的開頭是從《名師作文》書中抄來的,我倒覺得他能把書上學到的知識靈活用在自己的習作上,做到學以致用,而且用得比較恰當。這篇作文是這位同學本學期字數最多水平最高的一次,老師感受得到他是很用心的。”這時,我發現那位同學臉上露出一絲笑意。緊接著,我又補充說,如果這位小作者能注意剛才同學提出的問題,加以改正,今后的習作一定會更好。
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不再帶“有色眼鏡”看這位同學的習作,接下來的環節相當順利,收到理想的效果。由于我及時肯定了這位同學,他習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常常把自己課內外學到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平時主動修改習作,從厭惡寫作到喜歡習作,寫作水平和修改習作的能力穩步提高。
古人說:“文成于難”,這是頗有道理的。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世間萬事萬物錯綜復雜,要反映得準確、形象、深刻,實非易事。筆耕艱辛,因此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變畏難為攻“難”。
1.抓積累
(1)從教材中積累。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的方法。如《狼牙山五壯士》《橋》《臨死前的嚴監生》《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就是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心世界等。總之,從課文中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對積累詞匯、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大有裨益。
(2)從看中積累。學生天天看到的東西,變化似乎不大,村道還是那條村道,學校還是那座學校。在腦海里難以留下印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熟視無睹”。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點撥。
(3)在“玩”中積累。學生天真活潑,天性愛玩。教師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玩”,也可以開闊學生眼界,積累素材。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校以及本土資源的情況,物盡其用,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走出校門,走出城鎮,到名勝風景區參觀、瀏覽,開拓視野。在參觀瀏覽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點、解說。學生對外面的一切都感到新鮮,注意力集中了,印象也就深了。
2.抓重點
要攻寫作之難,整篇文章大而化之,籠而統之地指導一番,學生不易捉摸難以掌握。若有計劃地抓重點,一個個進行分解動作,以點帶面,帶動全篇,學生易懂易做,難度不攻自破。比如寫人物的習作難度相當大,教師分步指導先抓外貌描寫訓練,再抓語言描寫,每點分解化之。抓外貌描寫訓練時,還可從靜態寫生,動態捕捉,粗線條勾勒,工筆細描,畫眼睛,繪整體,前后對比,放在矛盾之中多角度開拓深入,使學生學有所獲。這種訓練不是拎空地講述名詞術語,而是以范文或習作為依據,啟發學生在理解領會的基礎上,自己去精細地觀察、體驗。
總之,攻“難”就是培養學生習作中知難而進的精神,排除萬難,運用方法不斷訓練定能突破寫作上的瓶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寫作發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求,積極進取,擺脫奉命寫作的被動地位,有效地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因此,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尤為重要。
加強賞析,提高習作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對作品能夠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感受,給其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激發其欣賞興趣和審美欲望。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通過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對畫面進行全方面的觀察,從而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個人的情感體驗。另外,把音樂、動畫等其他藝術形式融入欣賞之中,同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遷移,尋找習作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體驗,常常是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心理驅動下進行的,而且他們觀察的視角也是一種“孩子”的視角。兒童對觀察的注意,首先是因為對象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正是興趣誘發并支配了兒童的觀察行為。上課中,一只馬蜂飛進教室,我并沒有阻止孩子們對馬蜂這個不速之客的好奇、注意和驅逐,而是利用了這只馬蜂,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寫下來,《課堂上的“小搗蛋”》《馬蜂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習作由此誕生。
調動感官,激發習作興趣。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盡情地玩,再讓學生自由地寫,會使學生平添寫作興趣。在一次作文課上,我讓學生玩掰手腕,先宣布比賽規則,接著分若干小組比賽,各小組賽出來的“冠軍”再推薦到全班賽,老師獎給三連冠一枚“金牌”。學生全身心投入,玩得非常痛快。正當學生陶醉在玩的快樂中時,教師提出了《我和同學扳手腕》的作文題,學生興味盎然,把活動寫得清清楚楚,場面描寫得活靈活現。
這樣看來,在闡釋作文新概念的今天,我們應該正確理解小學生習作的心理,準確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習作的興趣,少指責,多激勵,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表達自由。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