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展鋒
在“互聯網+”時代,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愈來愈凸顯。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入微課資源,讓學生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每節課重要的知識點呢?通過近兩年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將優質微課資源的運用策略概括為“實”“準”“活”三個字。
(一)從學情出發
微課作為教學活動,教師無論在選題上還是在材料的收集中都應從學生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或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作為微課教學的內容,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如我在講授《深深淺淺話友誼》時,把上一課時知識內容的回顧復習和對本節課的課堂小結制作成微課,利用多媒體中的聲、光、影等技術的綜合運用,發揮其感染力和沖擊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疲憊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所以無論是前置性的回顧學習還是鞏固類的復習總結知識,微課的使用能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交流、探究、感悟、辯論,激發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知識的內化。
(二)注重教學實際
微課不但要“短小精悍”,在教學設計更要追求“精細化”,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進行精準細致的設計,恰當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每個環節的內容。而作為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導入、啟發誘導、講授內容、任務驅動等教學策略,使微課的教學過程生動、完整、高效,從而在較短時間內運用最恰當教學方法和策略講清講透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高效掌握和理解學習內容。
(一)明確輿論導向
微課的選題要與學科貼切,同時還要適合學生的興趣點和認知需求。為了貼近生活,也可以選擇和時代主題相呼應、和生活趣事甚至是網絡熱門話題相關聯的題材,作為微課故事的內容載體,從而解決在講述知識內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二)準確使用素材
故事、圖片、漫畫、案例、熱點新聞等都可以是教材知識點的佐證材料,通過有效利用微課資源,將這些素材與學科知識內容進行切合,就會事半功倍;如果不能準確切合,就是低效材料或無效材料,甚至會導致學生“誤入歧途”,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所以,在引用微課資源印證教材知識點時,一定要在“準”字上下功夫,必須做到準確,這才能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高效課堂的重要要求。
(一)活用教學情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當中,它整合了政治、思想、心理、道德、法律等相關知識與技能,生活實踐性強。鑒于當前條件的限制,我們主要還是以課堂授課形式為主。因為我們不可能天天把學生帶出課堂走向社會,而只能立足于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根據教材內容和要求,把課內外的一些知識、事例、漫畫、圖片、圖表或者故事制作成相應的微課,并把知識內容和社會現象鏡頭很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可以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進入到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場景之中,增強情感體驗,并在此情境中學習到相關知識,達到認知與理解的目的。
(二)靈活互動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推進微課運用,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的互動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把學習中的重點知識和疑難問題制作成微課,上傳到級微信群或班級圈,學生便可以隨時點播學習,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這就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微課允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步調自主選擇課程去觀看,暫停或者重復播放某些片段來保證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的學習我做主”得以真正實現。微課給喜歡研究的學生創造了條件,可以獲得更多時間去搜集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的研究;也為學習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提供了方便,他們可以通過微課反復觀摩和學習,直到真正理解、消化、吸收知識點為止。
總之,微課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拓展了教學領域,豐富了教學方式,同時也為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作為教師,應該采用多種策略,有效利用微課資源,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從而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增強教學實效,實現課程目標。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