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華
摘 ?要:高職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但高職院校在非遺傳承與創新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非遺創新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缺乏健全的的體制機制、缺乏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專業人才、缺乏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平臺等。該文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 ?非物質文化遺產 ?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5(a)-0210-02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非遺傳承與創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非遺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當人們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時,更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如何進行傳承上,而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對其創新的重要性和價值認識不足。熟不知創新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如今,科技迅猛發展,如何將現代科技運用于非遺的傳承和創新中,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一,它是一種復雜的活態傳承;第二,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創新的方式也不相同;第三,即使是同一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所在的環境和地域存在差異,在傳承和創新時也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的側重點各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得以發展,必須依靠創新,不少非遺項目與大眾的文化生活需求脫節,喪失了群眾基礎,則只能慘遭淘汰的命運。創新并不是讓非遺改變原有的形態,失去本真,而是將傳統與現代進行結合,在其原有形態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因此,非遺創新的首要原則就是要使其符合大眾的需求,要根據時代的特點和大眾的物質、精神需求,結合人民大眾的興趣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并有所創新發展,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
2 ?缺乏健全的體制機制
非遺傳承與創新工作是一項長久的系統工程,它工程量大、涉及面廣,不僅在項目上需要普查整理、深入挖掘,在管理上要分類指導、培育重點,在人才隊伍上也要加強培養、發展壯大,而且在傳承方式方法上要科學合理、不斷創新。但從非遺保護工作的現狀來看,整個非遺保護工作還缺乏科學、系統、長遠、有效的規劃,需要完善頂層設計。
非遺項目涵蓋文化藝術、生產商貿、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眾多領域,由此牽涉到宣傳、文化、教育、建設、旅游等部門,因此非遺工作離不開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當前,政府對部門和社會資源缺少有機整合,尚未形成合力,長此下去很難適應新時代非遺工作的需要。
高職院校要想持續推動非遺的傳承和創新,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從政策上予以支持,從經費上予以保障,從人才培養上制定詳細的方案,以促進非遺傳承和創新項目落地開花。
3 ?缺乏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專業人才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傳承人的培養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高職院校具有人才培養的優勢,因此高職院校,尤其是藝術類的高職院校大多承擔了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重任。但當前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高職藝術類院校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對非遺人才培養缺乏專業性的實施方案,在教材、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滯后現象。且由于藝術類院校培養學生的成本高于其他普通院校,所以藝術院校學費也較高,這也成為很多學生藝術之路上的攔路虎,很多人望而卻步。
另外,當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價值和意義認識比較深刻的是一些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而在掌握這些傳統非遺技藝的傳承人中,具有強烈的非遺保護、創新意識的人則并不多。這些專家學者只能對非遺項目進行研究和認定,這些政府官員只能對這些非遺項目給予政策、資金上的支持,真正能對非遺項目進行傳承和創新的,還是要依靠這些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因此,“人才瓶頸”是嚴重制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關鍵一環。
目前在非遺傳承人中,還存在年齡斷層、青黃不接的現象。很多傳統的手工技藝,必須依靠師傅帶徒弟、親手相傳。一般來說,要想成為一名技藝爐火純青的非遺傳承人,最起碼需要20多年的磨練。這20多年,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時期,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就選擇了半途而廢。就目前來看,80%以上的從業人員都在40歲以上,而20~30歲的學徒的比例僅為百分之十幾,非遺傳承人和創作隊伍整體呈現出老齡化的態勢,結構性人才缺失給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
非遺傳承人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素養,也是制約非遺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非遺要想有所創新、有所突破,首先要對現有傳統工藝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要有較高的審美水平,在此基礎上還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意思維。
4 ?缺乏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平臺
目前高職院校的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平臺主要有兩種。
一是學校通過舉辦一些文化藝術節、文化開放周來展示非遺作品。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學院借助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產業博覽會、兩年一屆的中國湘繡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集中展示學校非遺專業人才培養的成果和非遺創新成果;學院每年在畢業生的畢業季都會舉辦“畢業設計開放展示周”,并舉辦兩年一屆的“新湘繡·學院展”和三年一屆的“學院獎”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上,都會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展示空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推廣;舉辦各類社會培訓,比如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高級研修班、非遺國際交流培訓班、益陽小郁竹藝技能培訓班等,通過專題培訓,一方面促進非遺技藝的社會傳播,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專題研討會,讓更多的人為非遺傳承和創新獻計獻策;舉辦大師工作室社會開放月、開展非遺產品制作體驗活動等,讓更多的社會大眾了解非遺,讓他們感知到非遺就在身邊,非遺保護與傳承人人有責。
二是校企合作共同促進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學院與多家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獲得業界高度認可;學院與多家企業聯合主持申報“中華刺繡”專業教學資源庫并成功立項為“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教學資源庫”子庫;學院建立了湘繡藝術學院董事會,實現政行校企四方聯動,構建了校企深度融合機制;校企共同制定了教師頂崗實踐、學生頂崗實踐、兼職教師管理、工學結合教學管理等多項管理辦法,這些配套制度為校企長效合作和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也為專業教師的頂崗實踐、學生的頂崗實踐與就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產品的創新研發與推廣、地方經濟服務等都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形成了校企合作雙贏互利的長效機制。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網絡自然也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傳承與傳播的平臺。互聯網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可以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搭設非遺傳承的專題平臺,拍攝大師在線授課的非遺專題教學視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空間變得更加廣泛。
在信息大同化的今天,民族文化顯得彌足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就來自于生活,也應該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為非遺傳承創新出謀劃策,也吸引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加入這個行業,通過創新與發展非遺項目,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進一步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孫靜松.“非遺”工藝的傳承發展與高職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8(9):133-136.
[2] 劉曉宏.高職設計類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途徑探析——以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