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騰霞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提升小學語文教育質量,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活力,成為人們關注與思考的重點?;诖耍孕W語文教學為研究對象,結合案例,就應用創設情景教學法,促進小學語文教學優化展開探討,以期為語文教學實踐提供有益指導。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 小學語文 應用
情境教學是基于“以人為本”“教育回歸”理念下形成的一種根據教學內容與要求,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習需求,構建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將創設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有效提升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活動參與熱情,使其加深文本內涵理解,在學習體驗中,引發情感共鳴,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以下為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設計與實踐。
《桂林山水》是小學語文四年級閱讀理解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學大綱要求可知:(1)《桂林山水》教學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認知文本生字,了解文中重點詞語意義,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對桂林上水特征具有一定了解;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為:對“總——分——總”寫作方法具有了解,掌握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應用的好處;情感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為:認知作者情感,激發與培養學生愛自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2)《桂林山水》教學重點與難點在于:通過文本朗誦與閱讀感知、體會桂林上水的美,掌握與應用作者文本內容與情感表達方法。
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設計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進行教育活動的組織開展。
例如,在課前導入階段,教師根據《桂林上水》教材內容,從網絡平臺中下載教學資源,制作精美的微課件并進行微課件播放,通過優美的景色圖片或視頻片段,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以“能夠用一個恰當的詞匯對你所見的景色進行概括或描述么?”“誰知道圖片(視頻)中的地方是哪里”等問題引出新課《桂林山水》。同時,將文本中的生字與生詞利用“圖片+文字”的形式進行展示,并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跟著‘小音讀詞語”游戲,引導學生正確、大聲朗讀詞匯。
又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教學內容與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組織開展了如下教學活動:
活動一:為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實現有感情朗讀課文,為學生創設了“跟著導游賞桂林”教學情境,即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成為小導游,帶來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并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進行聯想與現象,感受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美,將學生情感引入到文本朗讀中。
活動二:在文本結構分析中,將情景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進行了結合應用,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習趣味性。例如,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提出探究性問題“文章第一段與最后一段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對文章進行分段,可分為幾段,理由是什么?”以引導學生理解“總——分——總”寫作手法。同時,基于文本結構分析與學會共同繪制《桂林上水》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加深學生對文本寫作結構與段落寫作結構的了解,進行知識網構建。
活動三:在段落內容解析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教學法,進行學生思維的拓展,實現學生情感在文本中的滲透,達到情感共鳴,加深對作業創作思想的認知與理解。以《桂林山水》第三段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圖片播放,引導學生通過感官感知,體驗桂林山的“奇、秀、險”,并要求學生從本文中找到凸顯“奇、秀、險”的詞語,體會這些詞句應用的妙處。與此同時,根據段落中應用的寫作手法,為學生創設“秋日夕陽下的公園”“夏日荷塘”等語境,要求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根據文本內容“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進行仿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桂林山水》作為一篇脈絡清晰、文字優美、情感豐富、寫作手法應用多樣化的文章,在閱讀與理解過程中,可采用多元化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使學生融入到文本中,與文本建立良好溝通關系,體會文本的結構美、寫作美、情感美。而創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則更容易將學生情感帶到文本世界中去,使學生全身心融入到桂林上水美麗的景色中,體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創設情境教學法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方法,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也契合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對學生想象力、聯想力、創新思維等的培養具有積極影響,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教師應立足現實,以興趣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情景的合理構建,實現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有效調動,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管艷雙,詹井亮.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