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安
摘 要: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習慣。”這句話揭示了教育的真諦,也指明了教育的方向,所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開展養成教育。
關鍵詞:學生;養成教育;習慣
西方哲人普德曼曾經說過,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與此不謀而合,提出“養成教育”的思想: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一直以來,我校將養成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主旋律,大力推行“七個一”和“八個習慣”的實施。我們結合學校實際與時俱進、大膽實踐,將“七個一”和“八個習慣”有機地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確定了讀書活動、做家務、寫日記、大踏步走、整理錯題集和出考試題等重點項目,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些習慣和做法已經滲透到每位學生心中,并給學校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
一、用教育教學濡染良好行為習慣
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習慣。”這句話揭示了教育的真諦,也指明了教育的方向,所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積極開展養成教育。經過長期的實踐,我校探尋出一些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結合課堂教學開展養成教育
課前唱軍歌或背詩歌,振奮氣勢;課上教師少講,學生多思,課后預習、查閱資料,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每天語文課前必有演講;每名學生必有日記,除語文教師外,班主任教師也要參與日記的批閱,語文教師主要從寫作角度指導,班主任要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以便及時提供幫助,修正行為;每門學科必有錯題集,每科教師必對學生進行錯題集的整理和使用方法的指導,使得錯題集真正地發揮作用;定期舉行日記、錯題集展覽,評選出優秀的日記、錯題集,形成良性循環;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錯題集的高效利用,使學生在自出考題環節積極參與,習題檢測效果良好,教育教學也因此取得了喜人成績。
(二)以活動促養成教育
每周三、周五校園廣播站中“德馨之音”欄目報道名人事例或表揚本校學生的良好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校刊、櫥窗、板報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進行宣傳、滲透;除了學校的圖書閱覽室外,每班必須設立圖書角,圖書角里必須有名人傳記專欄,方便學生課間隨時閱讀;除此之外,在每個假期,我校都開展“家長與子女共讀一本書活動”,旨在通過小手拉大手,讓孩子在養成閱讀的習慣的同時,也帶動家長閱讀,在家庭中形成閱讀氛圍,更為“全民閱讀”盡微薄之力。一位家長在讀書活動表彰會發言中說道:“感謝學校的讀書活動,讓我能夠放下手機重拾書本,讓我能夠從客廳走進書房,讓我能夠找回童年并與女兒共享書香……”有了家長的陪伴與支持,孩子的其他習慣也得以有效養成。學生每天做一小點,日久天長,成長一大截,他們發現了自己的成長,享受著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滿足感。
二、大課間操鍛造良好行為習慣
大課間操已成為我校的亮麗的風景,并融入學校精神文化塑造中。上午的大課間活動主要是一套國頒操、一套瑜伽校操和一套健美操校操,下午的大課間活動主要是進行3000米長跑。當大課間鈴一響,全體師生就在走廊內站好排,井然有序地來到操場,以班級為單位,全校學生形成一個大方隊。之后音樂響起,進行一分鐘踏步,他們挺胸抬頭,所有學生的胳膊和腿就像分別綁在了幾根長長的棍子上,由這些棍子統一抬起、放下,擺臂和抬腿高度非常一致,整個隊伍渾然天成。之后是國操和兩套校操,全體學生如同一個人,動作規范到位、整齊劃一;接著,學生按音樂指示變換隊形,最終所有班級有序地從紅色跑道帶隊回班,沒有輪到的班級,踏著音樂節奏、按蛇形隊列走步,他們的步伐揮灑自如,口號嘹亮震天。整個大課間操過程雖然只有音樂,沒有指揮,但所有動作卻做得流暢整齊,氣勢恢宏。下午是3000米長跑風雨無阻不間斷,酷暑嚴寒堅持跑。操場上你絕不會聽到抱怨的嘆息聲,只會聽到堅定整齊的腳步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不僅增強了體質,而且磨煉了意志,在半軍事化的訓練中茁壯成長,頑強拼搏,成功展示了中華少年的風采。
三、用校園文化熏陶良好行為習慣
環境是一位無形的老師,對學生的品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校一直致力打造富有詩情畫意的教育樂園。多年來,學校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使有形無形的校園文化自然流淌。古香古色的“學而亭”、樸素典雅的櫥窗,為學生樹立榜樣和信心,增加他們前進的動力;樓道內的“文化校園”展示板、樓梯上方的教育警示語,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走廊內的經典文學浮雕、教室內的圖書角、課桌上的座右銘,讓學生沾染名師名家的思想和靈魂,厚重學生的文化底蘊……我們做到了讓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一角一景都給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了處處景點會說話,面面墻壁能育人。
步入校園,你會發現無論是樓梯上、走廊內還是食堂里,無論有多少學生,你只會聽到輕微的腳步聲;碧綠的草坪無一人隨意踩踏;溫馨的教室里充滿文化;學生課上積極合作探究并學有所獲;教師愛生如子嚴謹教學……這些都是四中人共同奮斗的成果,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繼續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在“養成教育”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前進,不斷邁上良性發展的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1993.
[2]張曉樂.框架理論視野下的道德敘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推薦[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