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效鴿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教具,而這些教具的制作過程也就是物理實驗操作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因為理論知識較為枯燥,所以十分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而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自制教具來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教具的自制材料基本上都來源于生活,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教具制作中,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基于此,詳細地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自制教具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進行激發。
關鍵詞:自制教具;物理;學習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其涉及大量的實驗操作,并且實驗操作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實驗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在物理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教具,而對教具制作的過程也是實驗操作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對教具進行制作,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出來。
一、自制實驗教具本身的特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對教具進行制作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常見且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材料,如利用易拉罐對馬德堡半球進行制作,可以選擇健力寶易拉罐,其主要是由一種比較特殊的鋁合金制成,具有較強的彈性和較高的柔軟度,同時導電性又較為良好,易拉罐底部是向內凹的一個碗狀,將兩個易拉罐的底部取下來,然后做成兩個比例相等的半球,同時半球要是空心的,在兩個半球的中間都鉆個小孔,然后在外部使用螺絲和螺母對把手進行安裝,在使用螺母對把手進行固定的時候要將橡膠皮圈墊在下面,避免發生漏氣現象。然后再將厚度為1毫米的圓形膠皮粘在兩個半球里邊,圓形膠皮的半徑與半球的半徑相比要大10毫米左右,這樣,馬德堡半球就完成了制作[1]。教師在講大氣壓強的時候,可以對馬德堡半球實驗進行引用,先利用多媒體對馬德堡實驗進行播放,視頻中八匹馬都無法將兩個緊扣的半球分開,學生在看完以后覺得十分不可思議,為什么會分不開?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將自己用易拉罐所制作的馬德堡半球教具拿出來,先將兩個半球扣在一起,然后抽出里邊的空氣,讓其變成真空的。讓兩個力氣比較大的學生將兩個球分開,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兩個學生分不開兩個半球。通過這個實驗,學生會相信馬德堡半球實驗的原理,并且對大氣壓強也有更加充分的認識。自制教具的優勢就是材料來源于生活,并不是市場上一些實驗裝置,增加了學生對其的信任度,并且在整個實驗中學生都參與其中,感受到實驗的樂趣,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疑問:為什么兩個半球分不開?這樣可以將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興趣充分地激發出來,讓學生帶著更多的熱情對課堂內容進行學習。
二、利用自制教具,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對“物體的浮與沉”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通過魔術的形式將自制教具浮沉子展現出來,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激發出來,然后,教師再使用特定液體與乒乓球把上浮、下沉、漂浮以及懸浮的現象進行展現,學生在看到這些現象以后,就會在腦海中進行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這個時候學生在腦海中就會慢慢形成物理沉浮的條件。另外,教師再使用雞蛋、金屬絲、橡皮泥、密封瓶、泡沫塑料等常見物品引導學生開展沉浮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對相關沉浮原理完成了驗證。這樣,教師通過自制教具,創設了一個十分生動有趣的教學課堂,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激發出來,學生在了解物體沉浮條件的同時也驗證了該原理,從而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更加深刻。
三、物理與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教學中的大部分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從而生活中的部分材料可以作為教具的制作材料,教師在課堂上將自己制作的教具演示以后,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動手操作欲望,然后教師再適當地進行引導,將學生的制作興趣充分地激發出來。例如,教師在對“長度的測量”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事先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就是自己對刻度尺進行制作,在制作的時候要將自己學習和掌握的物理知識應用其中,在凸顯其測量功能的時候,還要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并且這些功能要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制作的教具拿出來,各式各樣,有的學生將小燈泡安裝在刻度尺上,在光線比較暗的情況下也可以看清楚測量的數據;有的學生將放大鏡安裝在刻度尺上,在測量的時候可以有效地放大刻度,更清楚地看到刻度細節。在這個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充分地調動起來,并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通過自制教具可以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并且自制教具與實驗儀器相比沒有較多的神秘感,再加上自制教具的材料基本上都來源于生活,學生對教具也有較強的熟悉感,在課下也可以自行制作,這樣學生的探索欲望與求知欲望就充分地被激發出來,從而更好地進行物理學習。
參考文獻:
[1]潘程超,曾毓斌.眼見為實出奇招,談低成本自制教具與物理教學[J].物理教師,2016,37(4):95-96.
[2]陳春琴.淺析學生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J].高中數理化,2015(2):40.
[3]江耀燦.中學物理教學中自制教具使用的問題及其改進[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16):63-6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