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力
【摘要】面對新課標的要求,怎樣使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地,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而言,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知識羅列的老做法,增加對情感和道德素養的培養,則顯得格外重要。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了實際教學中的五種情感體驗方式,以使學生內心情感得到撞擊,引起共鳴,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政治 理念誤區 情感體驗
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系統地進行德育教育的必修課程,它涵蓋了經濟、文化、哲學和政治方面的常識,以中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是中學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思想政治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用知識去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行動去解決問題。
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對當前教育的理念的理解存在誤區。我們一直倡導的全員參與,本意是指學生能夠規范地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夠在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現實中出現的一個錯誤理解,就是單純地把全員參與定義為多讓學生站起來分享,站的多則該課堂的全員參與標準落實就好。這種片面的理解,使得教師在設計課堂時,加入了一些學生能夠積極站起來回答的簡單問題,而這些問題是沒有價值的,雖然整個課堂呈現出一種表面的欣欣向榮,但實際上對學生的深入思考、深度學習沒有太大幫助。還有,一些教師思想層面標準低,對課程課堂的追求還僅限于能把一堂課流暢地結束,將知識點進行順利傳授,求順而不求深,思想層面達不到,行動自然跟不上。
思政教材中較多的是一些政治理論,相對而言比較枯燥,很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實現師生間的互動。而大部分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都比較固定,教學活動就是教書本上的條條框框,簡單地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記憶、理解、掌握,考出高分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接受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思想情緒等卻不是老師關注的重點問題。這一切造成了學生的知行脫節,如不喜歡這門課程、思想覺悟低,考試成績分數高,但在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行為水準卻比較低等諸多現象。
在教學中通過嘗試運用“情感體驗”式教學手段,對于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有較好的作用。
“身臨其境”就是要求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學習,從而達到特殊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導入、過程和結尾三個環節,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去體驗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和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如在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課題“市場調節的局限性”時,用多媒體展示當前市場中存在的假冒偽劣商品、大氣污染、廢水排放等問題,通過設置當前社會及新聞中常見的情境去震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學習與探究的欲望。
引入學習的主題后,順水推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始終處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感知、感悟,從而導出了市場調節的局限性,讓學生認識了市場的兩面性,最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市場調節的作用及結果。在探究過程中把課前要求的活動體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交流,學生積極踴躍,認真參與并深刻理解。
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創設自主、輕松的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實、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種特殊的教學效果。在學習“量變與質變”這一內容時,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并舉例說明”,讓學生從自己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去發現二者的轉化,并在課堂上一起回味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意識,捉高參與能力。通過小組分析“女教師阻攔高鐵關門”事例,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一些所謂的“小事”的危害,深刻認識到“如果這種看似輕微違法,但實際很惡劣的行為得不到懲處,那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由于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所以對所有學生更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實踐證明,合作學習能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實踐發現,班上的個別“平時課上應付了事”的臨界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熱情特別高漲、思維特別活躍,教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歌曲、相聲、小品、游戲、表演等都是大眾喜歡的流行文娛形式。在思想政治課堂中適當插入這些活動,能讓學生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有所思考、有所領悟,從而指導他們正確地去面對心理、人格、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問題。如在學習“勞動合同制度”這一課題時,使用小品教學法就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先讓幾名學生表演求職與應聘時因未簽訂勞動合同,可能出現的幾種不良結果,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避免這種現象發生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學生能將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表演出來,滿足了表演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發深入的思考,真正領會到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意義。帶有情景劇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既能促進學生表達、合作、分享、傾聽等方面能力的發展,又能使學生開動思維進行內化與生成,同時還分享到了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學習的多面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現代社會要求學校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自學能力,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任務是要讓學生學會書本知識的同時走出“金字塔”,去廣泛地了解社會,能用學到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每周拿出一定的時間安排學生輪流進行主題演講,讓學生針對當前時政要聞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演講,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就能夠有效地鍛煉了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為了準備演講,學生在課外時間紛紛主動看報紙,查資料,聽廣播,廣泛關注社會生活,積極收集時政信息。事實證明,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學生關注的熱點,是思想政治課的社會教材,是對學生最生動的教育。學生自己搜集查找感興趣的資料,然后通過自己的分析與思考,從而形成有創意的觀點,最后在課堂上向全體同學進行演講與展示,這一過程使學生經歷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的認識發展階段,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自我體驗、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開始從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但還不完全具備成年人的心理。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好奇心,喜歡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意見,自制力薄弱叛逆心理強是高中學生的主要特點。如果一味禁止學生的這些做法,而不是進行正確的積極的引導,就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為此,我們可以拿出時間來讓學生盡情地聊個夠。針對具體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老師適時進行引導教育,課堂上充滿了掌聲與笑聲,直到下課同學們仍會有意猶未盡感覺。這樣的課堂不再是教師要學生學習,而是學生自己渴望去學習,渴望課堂教學。
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世界是通過形象與直觀進入個體意識的,有意識地優化情境探究教學活動,把最鮮明最具體的形象展示給學生,能使學生身臨其境,以形象感知帶動理性思考,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度的思考一定來自深刻的體驗,情感體驗是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價值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它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還對學生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而真正發揮課堂教學的價值,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