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媚
摘 要:語文新課標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引導學生有較豐富的閱讀。確實,大語文時代背景下,得閱讀者得天下。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質和量的相統一,既要引導學生完成閱讀量的規定,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受益,進而使得學生的每一次閱讀都能成為豐富語言和精神的有效閱讀。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有利于學生閱讀體驗的環境,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讓學生享受閱讀,綻放精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閱讀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應變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
閱讀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果學生能夠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那么他們的閱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們就能在短時間內理清文章的結構特點和主旨內涵。但是閱讀技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
首先,是閱讀方式。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閱讀方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不同形式的閱讀,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如默讀,默讀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與主旨,考試過程中的閱讀都是默讀。還有很多長篇小說以及整本書,都適合默讀。默讀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將眼、腦協調并用,進而全面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默讀中也分精讀和略讀。顧名思義,精讀就是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寫作結構和立意;略讀就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含義。如朗讀,朗讀是將無聲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朗讀能夠增強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全身心地走進文本深處。而且朗讀可以使讀者更深入地體驗到文章的語言美和韻律美,所以很多詩歌、散文以及經典古文,都適合朗讀。朗讀過程中,學生要注意語氣、停頓以及情感流露,要注意將文本的情感表達出來。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學生都可以結合具體的情境和要求,靈活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
其次,是閱讀順序。閱讀當然也有順序之分,恰到好處的閱讀順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如長篇小說,學生可以先閱讀小說的開頭和結尾,然后再閱讀小說的中間部分;如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名著的章節,學生可以先閱讀名著的章節題目,對整本書的框架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后再閱讀每一章節的內容;如一般的散文、記敘文和詩歌,學生就可以按照正常順序加以閱讀。當然,不同的學生習慣于不同的閱讀順序,所以學生可以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以及自己的閱讀習慣,選擇不同的閱讀順序。
二、閱讀活動,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
書籍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是知識的寶庫,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還能夠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多姿多彩的閱讀活動,進而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首先,是情境演繹。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就是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和段落大意,學生的閱讀就像是完任務,學生根本體會不到閱讀的趣味性。而新課標背景下的情境演繹,就是學生將閱讀文本當作劇本,將自己當作演員,然后將閱讀文本直觀演繹出來的全過程。學生要想將閱讀文本中的人物特點以及故事發展情節惟妙惟肖地演繹出來,就要深入文本,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必要時還要背誦相應的“臺詞”。因而情境演繹活動最能調動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最能增強閱讀的趣味性以及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生就可以分別扮演魯迅、作者的父親以及受傷的行人,將魯迅對底層民眾的關愛之情直觀演繹出來,進而使得學生深刻理解魯迅的品性。
不僅僅是教材上的文章,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外閱讀到的文章直觀演繹出來。如有的學生喜歡偵探類的書籍,那么他們可以節選《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的片段,將其演繹出來;如有的學生喜歡想象豐富的童話故事,那么學生也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將童話故事中的內容直觀演繹出來;如有的學生喜歡《窗邊的小豆豆》等小說類的文章,那么他們同樣可以將文章中的部分片段直觀還原出來……
其次,是閱讀交流活動。即,學生大膽走上講臺,分享他們閱讀到的主要內容以及閱讀心得。如學生在課外閱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他們對文章內容有著怎樣的感知,他們是否能夠深刻體會出文章中所說的“你為沒有一雙漂亮的鞋子而哭泣時,你該為有一雙可以穿鞋子的腳而感謝”的含義。生活中的很多人會因為一件很小的事而放棄不該放棄的事。學生讀完這本書后又有著怎樣的啟發呢?學生都可以將其分享出來。如果一個班級中有三十個學生,那么就會有三十種思想,進而每一個學生都會受到啟發和影響。
當然,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朗讀競賽,給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舞臺,進而讓班級學生更好地享受閱讀,綻放精彩。
三、加強閱讀題目練習,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語文試卷當中的閱讀題目是令許多小學生比較頭疼的題目,他們看到題目后會感到無從下筆,有時候即使勉強寫出了答案,也是詞不達意,非常牽強。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閱讀題目練習,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首先,是關于某一段落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對于這類題目,學生要在心中有一個基本的感知,常見的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承上啟下、總結全文等。學生可以結合段落的具體位置以及字面含義,做出不同的判斷。
其次,是文中畫線部分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對于這類題目,學生先要清楚何為修辭手法,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哪些,各個修辭手法本身的特點是什么,進而再結合文本,就能比較容易地進行精準的分析。如“比喻”,學生要很清楚地分析出句子中的本體和喻體;如排比,學生要很清楚地明白排比修辭的優勢所在;如擬人,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又有著怎樣的效果呢……這些都是學生必須要構建的基本知識點,也是學生解決閱讀理解題目所必需的知識點。如文章《母愛是一根穿針線》,閱讀試題中就有“題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寫的,作者把母愛比作了什么?母愛還可以比作什么?這個試題考查的就是學生對打比方這一修辭手法的理解和靈活運用。
再次,是關于“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以及讀了這篇短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啟示?”的閱讀試題。這類題目考查的是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和感知能力,學生要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展開作答。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閱讀題目,如與文章含義不符合的一句話;如解釋文章中關鍵語句的含義,等等。無論哪一種閱讀題目,都需要學生在日常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而且,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閱讀題目的練習。小組合作模式下,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會帶動閱讀理解能力欠缺的學生,學生會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共同經歷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全過程。
四、群文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者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是大語文時代背景下重要的閱讀策略。因為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試卷中的閱讀字數由原先的7000字符,增加到了9000字符,甚至未來有可能會突破10000字符。如此大的閱讀量,給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習慣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群文閱讀模式下,學生同樣是要用盡可能短的時間閱讀盡可能多的文章,并展開一定的分析理解,所以群文閱讀最能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以及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以教材文本為點,由點帶面,直觀呈現多篇相關聯的文章,進而讓學生展開群文閱讀。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選自于安徒生童話。安徒生童話中還有很多精彩的童話故事,如《冰雪女皇》《園丁與主人》《野天鵝》《拇指姑娘》等。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出來,從而讓學生全面感知童話故事中豐富的想象力和其夸張的寫作特點。例如《十六年前的回憶》,這是一篇關于李大釗的文章,教師還可以選擇關于李大釗生平事跡的其他文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李大釗這一偉大的愛國英雄。多媒體課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學生有基本的移動設備與閱讀興趣,那么學生就可以展開自主閱讀。因而基于多媒體課件的群文閱讀又給學困生創造了迎面趕上的機會。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搜索群文閱讀的文本材料,讓學生自主展開群文閱讀,并在班級氛圍內進行分享和交流。學生要想選擇多篇相關聯的文章,他們必然要展開廣泛的閱讀,他們必然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因此,該閱讀模式最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最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再次,教師可以自制關于群文閱讀的教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讓學生在分類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閱讀樂趣,受到更多的熏陶和啟發。
總而言之,大語文時代背景下,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教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技巧、閱讀活動、閱讀題目以及群文閱讀等策略,調動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閆冰,張蕾.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5).
[2]畢銀檜.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
[3]范秀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10).
[4]劉志梅.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4).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