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曙
摘 要:高中哲理散文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與思辨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目前哲理散文教學存在很多問題,而且哲理散文教學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高中哲理散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品悟“哲理”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哲理;品悟;散文;高中
哲理散文是散文的一個重要分支,但由于文本中常常蘊含著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從它自身的個性特點出發,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但當下的高中哲理散文教學由于對哲理散文的特點認識不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為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高中哲理散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品悟“哲理”能力的對策:一是提煉線索,梳理作者的思路;二是抓住關鍵詞句,感知文本藝術形象。
一、提煉線索,梳理作者的思路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改變傳統教學將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的情況,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而在整體感知文本的方法中抓住文本線索,理清文本思路是重中之重。在哲理散文當中,既有顯性線索也有隱性線索。在教學當中,學生掌握文本線索、理清作者的思路,不是由教師來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自主發現線索,并親自梳理作者的創作思路。
如在教授《我與地壇》這篇哲理散文時,教師提出問題:作者是怎樣領悟到生命的真正內涵的?全文是沿著什么線索展開的?請大家閱讀美文,說說你的發現。基礎差的學生通過閱讀后發現了一條線索,這些學生認為文章是以“地壇”為線索展開創作,并領悟到生命的真正內涵。而一些學優生則通過自主學習發現:文本是通過兩條線索來展開的,其中一條線索是由于“我”雙腿有了殘疾而失去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在逃避現實的背景下走進了地壇,在與地壇的接觸中領悟了生命的真正內涵;文本還有一條線索是沿著母親為“我”辛苦付出這條線索,來表現“我”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又如在教授《鳥啼》時,我發現全文比較凌亂,并不是特別緊湊。按照傳統的做法,我會直接告訴學生怎樣來閱讀。這次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自主尋找文本的隱性線索。有的學生很快便從集中描寫鳥啼聲的語段中發現了文本的線索:從鳥尸橫陳到出現鳥啼聲以及鳥啼聲發生的變化:先是緩慢、微弱、含糊,而后變得清越、明快、悅耳。當學生掌握了這一隱性線索之后,學習開始變得明朗起來。
通過自主閱讀,學生不僅能提煉出文本的線索,理清作者的創作思路,還掌握了整體感知文本的方法。因此在提練線索、梳理作者思路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再“一言堂”,而要讓學生自主閱讀,實現“真”發現,“真”理解。
二、抓住關鍵詞句,感知文本藝術形象
一篇優秀的哲理散文會將哲理與情思結于一體。為了表達自己創作的思想,詮釋自己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創作時一定會字斟句酌。因此,在閱讀哲理散文時,抓住文本中的“文眼”和關鍵詞句來感知文本的藝術形象,發現作家的哲思之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賞析關鍵詞句的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感悟哲理。
如在教授《鳥啼》這篇散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學生有的找出了“冬天走開了,不管怎樣,我們的心會放出歌聲”;有的找出了“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鳥兒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鴿的沸騰,不能滯留美好世界中豐饒的創造,它們不可阻擋地振作自己,來到我們身邊”;有的找出了“從鳥兒們的歌聲中,聽到了這場變遷的第一陣爆發。在心底,泉流在涌動,激勵著我們前行。誰能阻撓到來的生命沖動呢?它從陌生的地方來,降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乘上了從天國吹來的清新柔風,就如向死而生的鳥兒一樣”……這些語句都情理兼備,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賞析。如學生讀了文章之后,發現在嚴寒持續、鳥尸橫陳,到處充斥著死亡氣息的情況下,鳥啼聲卻由弱變強,由少變多。教師就可以讓他們說說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在合作討論中,學生發現這樣描寫在文中起到了強烈的對比作用,說明了新的春天的世界即將來臨,顯示了生命本身的力量,也肯定了生命沖動力量的不可阻擋。當然,為了深化學生對散文哲理的品悟,教師還要適時點撥,讓學生明白鳥尸與春天和鳥啼間的關系,以及鳥尸、鳥啼的象征意義。
此外,哲理散文的結尾部分是品悟哲思的一把金鑰匙。賞析哲理散文的結尾往往可以使學生迅速將個人的感悟與作者的哲思相融合,從而深化他們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高中哲理散文教學在高中散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學生閱讀哲理散文時都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而且閱讀之后往往會不知所云。為此,我對高中哲理散文中“哲理”品悟教學展開了廣泛探索與研究。本文總結了以下教學策略:一是提煉線索,梳理作者的思路;二是抓住關鍵詞句,感知文本藝術形象。本文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實踐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黃以杰.立足文體特點,踐行核心素養:對高中散文教學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8(32):47-48.
[2]姚春紅.散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9):87.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