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騁胤
摘 要:良好的道德修養是個體成長、終身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的保證。小學生處于德育的關鍵期,充分開展德育教學促進其良好品德的養成,對他們的終身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析德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基礎上,結合本班實際情況,探索班本理念下德育課程的開發策略,并對德育課程的實施要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班本;小學生;德育;課程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接班人,他們的綜合素質關系著自身未來的發展,從一定高度上也影響著祖國的未來發展,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而在綜合素質中,道德對一個人行為的影響最為關鍵,良好的道德觀對于自身、對于集體和社會都會產生正向作用,反之,后患無窮。社會上曾流傳一句話: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說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還是一張白紙的小學生來說,科學的德育能夠順利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從而長大后能為祖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那么,應該怎么進行德育呢?新課程改革要求,課程開發要遵循“以班為本,以生為本”的原則,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因材施教,這個原則也是如此,實際上就是要求課程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從班級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出發,切勿照抄照搬其他人開發的課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
一、德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德育
中國傳統就重視個人道德的修養,通過不斷的道德品行的自我修煉,成為一個有道德良知的人。許多傳統的德育思想現在看來還是十分正確的,比如“內圣外王,修身為本”“知行結合,以行為本”“立足當前,胸懷大志”等。中國傳統德育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和深刻,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的啟示作用。古代教育家也提出了許多德育方法,比如,啟發誘導法、因材施教法、以身作則法和修心德育法等,這些方法至今仍適用在各種教育舞臺上。小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對小學生進行傳統德育,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2.從認知規律上看,小學階段最適合德育
首先,小學生承擔著祖國未來建設的希望,他們將來是社會的主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以后的發展成長至關重要,對個體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對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也影響深遠。其次,小學階段是人生思想啟蒙階段,純潔如白紙般的心靈很容易涂上正確的道德觀念的色彩,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增強道德理解和道德判斷能力,提升個人道德品質,這些會使他們受用一生。先做人,再做事,說明學習應該把做人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立足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
3.從現實中看,小學生德育極為緊迫
首先,從家庭這個角度看,現在小學生都是“零零后”,從小生活在相對優越的家庭環境下,家長視其為掌中寶,“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們從小就養成了很多臭毛病,比如和長輩頂嘴,不遵守規則,無理取鬧等。其次,從社會環境來看,由于社會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很容易對孩子的價值判斷造成不利影響,還有一些影視劇之中存在暴力、低俗和犯罪等內容,孩子看了之后可能會模仿其中的內容,從而走向錯誤的道路。因此,小學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緩,防患于未然,越早干預,越能避免出現道德問題。
二、班本理念下德育課程開發
1.制定明確的小學生道德準則
道德準則對小學生日常行為起到規范作用。作為德育老師,制定合理的道德準則尤為重要。什么算是合理的道德準則?其一,要是明確具體的準則,可以從“孝親敬長”“團結友愛”“文明禮貌”“公道正直”“誠實守信”“勇敢堅毅”“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等方面用明確的語言描述出來,避免模糊的描述。其二,制定的道德準則要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生年齡尚小,對一些語句或者現象難以理解,因此,不能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小學生,一旦標準太高,可能會使小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其三,針對不同年級,制定的道德準則要求應該不一樣。小學生是德育的基礎階段,高、中、低年段小學生各具特點,因此,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小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制訂合適的德育目標和具體準則,進行有目的的分年級思想道德教育。
2.充分了解學生需求
不同的班級學生構成也不同,每個學生的特點、班級行為和班級文化差異明顯,因此,要構建適合自己班級的德育課程體系,從更深層次上講,要設計適合每個學生的德育課程。怎樣了解學生需求呢?一方面需要老師細心觀察每一個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利用行為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剖析個體行為特點,找到學生日常表現和道德標準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就是問題所在。另一方面,要想更深層次地了解問題根源,老師必須要和學生及其家長進行深入的溝通,因為孩子的道德行為表現在學校和家里可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單靠老師在學校里觀察是難以發現的。在和學生溝通時,老師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語氣和肢體動作等,以免學生不愿意講話或者不講真話。在日常和學生相處時,要多給予學生關懷,盡可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此外,還可以根據德育目標,提出關于思想道德方面的討論議題,讓學生通過寫信或者班級日記的形式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這種方式也能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動態。
3.差異化的德育課程設計
學生道德問題所在,就是德育課程設計的依據。從原則上講,要設計適合每個學生的德育課程,但在現實教學中,由于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很難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問題設計相應的課程。怎么利用有限的資源解決問題呢?第一,找出比較典型的案例,進行一對一教育。這一類學生可能問題比較嚴重,針對他們設計課程更能促使他們改變觀念。比如一個學生經常不遵守課堂紀律,分析是家庭原因,還是老師原因,還是個人原因。如果是個人原因,自控力太差可以設計針對自控力的課程,如果是家庭原因,可以設計家校聯合教育課程。第二,針對比較普遍的道德問題,比如誠信、勇敢、勤儉等方面的,可以設計面向全班的德育課程,這些課程不局限于課堂上,可以在校園里,可以在農田里,也可以在賽場上,越是真實的場景,越能觸動孩子的心靈,促使孩子的思想產生質的轉變。第三,介于典型和普遍之間的道德問題,類似問題的學生可以考慮組建學習小組,小組長由在此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擔任,起到榜樣作用,定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就以此類道德問題為主題,通過案例,讓他們主動聯系自身行為,從而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才更有利于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德育課程實施策略
1.獎懲與淡化獎懲
任何制度的實施都伴隨著獎懲制度。由于行為習慣的難以改變性,小學生在個人認知、自控力等方面尚不成熟,在道德準則實施初期,對于改變較大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確實有利于他保持正向行為,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也能夠減少他的負向行為。但隨著道德準則的不斷深入人心,慢慢內化成學生思想的一部分,就要逐步減少獎勵措施,以避免學生對獎勵的過度依賴。當然,懲罰措施也盡量少用,很多例子表明,對錯誤行為懲罰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總之,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根據需求進行不同的激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激勵的有效性。
2.打造獨特的班級文化
德育不應該只局限于課程本身,其實最好的課程在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學生大部分的在校時間都在班級內部度過,所有老師和同班同學的一言一行,對每個學生的道德理念的形成都會產生影響。從班級制度、班級環境、班風文明、班級組織和所有任課老師方面,建設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共同組建班級文化共同體。班級文化形成的過程可能比較長,但是一旦堅持下來,產生的力量不可估量,所有身處在這個環境下的學生都會受益,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遵守共同守則。
3.校園大環境不可忽視
班本理念不代表德育教學僅局限于班級環境下,整個校園環境也會影響所有班級的德育教學,這里的校園環境不是指自然環境,更多的是指人文環境。首先是學校領導者的觀念。長久以來,應試教育充斥校園,德育課程一度被冠以“副科”而被忽視。因此,只有學校領導者轉變觀念,把德育教學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改變當前德育教學的尷尬現狀。其次是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溝通。德育教學不是某個老師的閉門造車,需要老師之間不斷溝通,大家集思廣益,建設德育教學案例庫,進行經驗分享,這就需要校方構建這樣一個溝通平臺,并把這種溝通制度化,從而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德育教學風氣。
4.德育教學離不開家校聯合
在實施班本理念下的德育課程時,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和學校是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雖然學生在家庭和學校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但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都是一樣的。可有的學生在學校里道德表現很好,但在家里又是另一個樣子。與其說這是德育教學的失敗,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有的家長一味追求外在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內在的修養,因此,老師一定要和家長多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異常表現,雙方聯手,形成合力,共同幫助孩子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首先要轉變觀念,把家庭德育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自信、堅強、寬容的品性。
參考文獻:
[1]李轉明.家校合作下的小學生德育途徑研究[J/OL].學周刊,2018(7):47-48.
[2]施建平.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小學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5(2):259-260.
[3]李兆文,梁毅.走向班本:學校課程改革的另一種視角[J].江蘇教育研究,2015(1):63-66.
[4]楊玲玲,趙建梅.小學生德育問題探析及對策研究:基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維視角[J].學理論,2013(17):267-268.
[5]郭衛星.“生活德育”實踐:教會孩子生活[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11):27-31.
[6]徐瑩瑩.“班本”德育主題實踐活動的特點與方法[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7):73-74,77.
[7]鄭永萍.淺議德育價值與高校德育功能[J].攀登,2007(1):139-140.
[8]陳思廉.培育校本德育文化[J].四川教育,2004(5):1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