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現鋒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教學需要。在此背景下,情境教學法憑借自身形真情切的獨特優勢,日益走進了廣大教師的教學視野,它迎合了新課改的教學需求,是一種值得被大范圍應用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方法做些總結。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境;問題;直觀;實踐
情境,指的是教師基于既定的教學目標,并依托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創設的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不僅可以一改傳統課堂“高耗低效”的教學現狀,促使歷史課堂重煥生機與活力,而且還能夠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深化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有利于獲取高質量、高效化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基于趣味情景,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求知欲望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思維較為活躍,問題是促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基于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不妨在導入環節基于趣味情景向學生提出富有啟迪和思考意義的問題,以此來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引發學生急于了解和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創造一個有利前提。
例如,以《開辟新航路》這課內容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電影《哥倫布傳》中的精彩片段。待其播放完畢,我對學生說道:“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得知哥倫布的航海探險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一系列的艱難險阻,甚至他還有幾次差點喪失了性命。那么,為什么哥倫布還要進行航海探險呢?這一時期的航海探險家還有誰呢?他們開辟了怎樣的航線呢?”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基于趣味情景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而且還引發了學生急于了解和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創造了一個有利前提。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突破教學難點內容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繁多,體系龐雜,且因年代久遠,復雜抽象,僅憑教師一味地口頭講授很難將歷史知識或觀點表述清楚。而信息技術憑借自身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獨特優勢,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此時,我們不妨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以使原本復雜晦澀的歷史知識得以轉化得更加形象化和生動化,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內容,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時,我先是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了影片《甲午海戰》和《甲午風云》的精彩片段,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并將學生迅速引入真實歷史的回憶當中。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當時中國的落后與腐朽和愛國將士不怕犧牲的壯烈情懷。接下來,在講到“李鴻章奉行避戰自保政策的原因”時,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出示了李鴻章的影視片段。從影片中,學生可以得知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的是技術,而非制度,目的只是維護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因此,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如此,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不僅增強了歷史教學的形象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深化了學生的理解感知。
三、依托教學內容,創設實踐情境,深化學生理解感知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始終以被動者的身份對教師所講授和灌輸的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如此一來,非但無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深層次理解。鑒于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不妨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以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為依托來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例如,以《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課內容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其的評價之后,我為學生創設了三個情境:(1)如果你是當時的一名學生,你會給新文化運動設計什么口號?(2)如果你是新文化運動中某一報社的記者,你會如何播報新文化運動的經過?(3)你會怎樣進行新文化運動的激情演講,以調動當時人們的愛國情緒?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內容對以上情境進行生動演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而且每個學生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如此,通過依托教學內容創設實踐情境,不僅在最大限度上尊重了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而且還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先進知識分子在反封建反專制斗爭中表現出的無畏精神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而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一定要在充分認識到情境創設重要性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的具體內容,積極探索和尋求有效情境的創設方法,以此來優化歷史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使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最大限度得到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連峰.情境創設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2):51-52.
[2]韓盼.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思考[J].才智,2016(7):6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