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婷
摘 要:在小學品德的教學之中,教師應當從小學品德的課程本身出發,構建高效的小學品德,在小學品德之中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小學品德課程之中實現重要的教育目標。針對小學品德的教學,探究如何讓小學生在實際的課堂之中實現自主學習。
關鍵詞:小學品德;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小學品德的教學之中,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可以使得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之中受益頗多。學生在小學時期良好習慣的養成,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得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之中可以將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吸收知識,彰顯主體性的知識體驗,讓學生在實際的小學品德之中獲得深刻的感悟。
一、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價值
在小學品德課堂之中,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對學習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會實現高效的育人課堂。在小學品德課當中,教師應當明確課程教育目標是著眼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使得小學生在品德課的引導下,能夠達到身體與心靈的健康發展;樹立學生的健康獨立人格,讓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引導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需求,使得學生能夠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在小學的品德課教學當中,教師應當通過自主建構與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摒棄傳統的知識堆積的方法,讓小學品德課能夠成為學生參與、學生熱愛、學生樂于學習的一門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成為活動者和創造者。
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當中,小學品德課教師還應當明確每節課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在情境之中能夠進行合理的猜想和科學的學習。在實際的小學品德課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及時關注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重視,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自主學習的實質就是獨立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可以達到教師教學的另外一種效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自主的獨立學習,可以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自覺解決已有的問題,通過搜集資料與詢問他人或者是實地探訪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拓展,完成小學品德知識的學習。老師可以在這一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不再依賴教師,實現學習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滿足自身的學習需要,而不是教師和教學目標的選擇。
二、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特點
在小學品德課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轉變課堂的教學方式,積極轉換機械式教學模式,師生之間應當以一種平等自由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一種探索研究以及實踐的方式來完成小學品德課的教學目標。在實際小學品德的課程的開展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學會及時放手,讓學生自己能夠形成一定的解決分析和尋找問題答案的能力。通過整個過程的學習,學生成為了小學品德課堂的主人,能夠在積極參與過程中實現小學品德課堂知識的獲得。在新課標的小學品德要求當中,教師的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做課堂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的觀眾。
在小學品德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當積極圍繞學生進行。學生得到的學習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同時也應當服務于日常的生活當中。學生通過日常的品德學習,可以在現實的生活中踐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將實際的問題與理論聯系在一起。因此,將理論與現實結合,也是小學品德教學的一大特點。此外,如今的小學品德課程不僅僅以品德課文為基礎,教師可以在課本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拓展,通過媒體材料對學生的品德課進行良好的拓展學習,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增強學生對小學品德課程案例的理解,在案例學習過程中總結相關的經驗,從而收獲到與書本知識當中不同的想法。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視頻案例進行積極的交流,通過合作的方式開展小學品德課堂。
三、小學品德教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策略
1.結合實踐生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品德的課堂當中,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而且應當讓理論知識的學習付諸實踐。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課堂中,不僅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生活習慣不僅僅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利,而且對今后的人生發展也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因此要讓每一節課都可以讓學生實現學習上的提高和生活上的進步。例如,在小學品德課中“學做時間的主人”,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知道時間的寶貴性以及讓學生自己明白應當去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合理地運用時間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結合每個人的生活和學習特點來進行時間的安排。
在小學品德課程實踐之中,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時間的規劃,才能夠實現現實與理論知識的結合。如果僅僅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時間觀念的培養,而且對于這個課程的學習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踐,制訂出自己一天的時間計劃表。尤其在周末的時候,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周五的時候就將自己周末的計劃寫出來,然后在周末的時候嚴格根據自己所列的計劃進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在理論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提高自己對時間進行調整的能力,也能夠通過設置時間和完成任務的方式,讓學生不斷完善和了解自己,對自己能力的認知也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2.建立自主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目前的小學品德課當中,品德課教學仍秉持以往的教學觀念。實際上,教師應當摒棄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內的知識,使學生的認知學習有一定的突破,通過小學品德課程的學習,學生的能力得到新的發展和新的認識。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相應的教材內容,設置一些開放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建立自主意識。在這些問題當中,教師還應當融入學生的自我情感和態度,使學生能夠在創新形式當中實現提升。在實際教學的參與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定的探究和實踐,強化課中涉及的問題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進行合理的布局,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通過這樣的認知、體驗和反思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基礎能力。
比如,在小學品德課“我也會當家”這一課講解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布置我的家庭相冊這一作業,在學生寫作業過程當中,教師要求學生以相冊為基礎,結合相冊上的內容,寫一寫家庭成員的小故事。這樣的方式不僅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熱愛家庭的好習慣。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與父母進行溝通,將故事的內容更加現實化與豐滿化。學生完成這一作業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內進行交流,讓學生展示出自己的照片,為大家講一講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通過學生的自主感知和體驗,能夠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從而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體諒父母,這一節課的內容讓學生既完成了家庭教育的教學目標,又使得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結合家庭的材料進行故事的拓展。
3.樹立學生自信,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實際的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當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建立起一定的知識架構和自我意識,而且也要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認知水平。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了解自我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品德的過程當中應當學會不斷反省自己和重新認識自己。在認識自己的過程當中,提高自我的能力,提升自我的意識。在小學階段,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是模糊的。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小學品德課的一些課程,讓學生能夠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建立起自信心。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自信心建立將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發展中形成肯定自我的能力,這對學生良好心態的培養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非常有影響的。
例如,在小學品德課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一節課當中,教師應當將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讓學生了解自我,肯定自我,樹立起對自我的自信心。教師可以采取學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輪流說一說自己想對班上某個同學說的話。學生介紹完自己之后,對自己的優點進行概括。有的同學可能會通過一些小故事來說一些同學的優點,比如:“有一次我把鉛筆落在了家里,小明同學就主動借給我一支鉛筆,我非常感謝他。”又或者是有個同學說:“我在馬路上看到小紅扶著一位老奶奶過馬路。小紅是一個尊老愛幼的好同學。”通過學生的互相點評,不僅是對他人的一種肯定和贊美,而且對于受表揚的學生本身也是一種鼓勵。學生在這一環節中不僅認識到了自我,而且對其他同學的好品質也有了一定的學習。
在小學品德的課程當中,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不僅要做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還要在傳授品德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做事與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正確的人格與道德品質。對于學生來說,小學品德的學習要聯系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品德,將品德反映在生活之中,實現小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可持續發展。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