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珊
摘 要: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閱讀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也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應變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學生閱讀體驗的環境,增強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進而在提升學生閱讀效率的同時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活動,良好閱讀習慣以及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確實,大語文時代背景下,得閱讀者得天下。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質和量的和諧統一,既要引導學生完成閱讀量的規定,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受益,進而使得學生的每一次閱讀都能成為豐富語言和精神的有效閱讀。因此,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閱讀情境,增強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
語言文字是有生命的,當我們看到“悲傷、傷心、失望”等字眼時,不免會產生一些低落的情緒;當我們看到“欣喜若狂、興高采烈、歡呼雀躍”等字眼時,眼前仿佛出現了某人高興萬分的樣子。語文教材上的閱讀不僅要促使學生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還要促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而有效的閱讀情境能夠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能夠促使學生與文本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閱讀內容,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情感。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閱讀情境。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集聲音、視頻、文字、圖片于一體,能夠創設圖文、聲像并茂的閱讀情境。而且美輪美奐的情境圖片常常能夠深深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閱讀情境。如《找春天》,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發現春天的特點,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春天的美麗景色。如春天的柳條,春天的嫩芽,春天的小草,等等。
其次,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閱讀情境。語文教材上的很多文章都是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在生活認知的基礎上展開閱讀理解。例如《傳統節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對哪些節日有深刻的印象呢?學生感知到的節日習俗有哪些呢?等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進而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展開閱讀感知。
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新課標中一直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而小組合作就是這樣一種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班級學生按照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探究。
例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小朋友們都去了哪些地方尋找雷鋒?每一個學生都要展開自主思考,將小朋友尋找雷鋒的足跡總結出來。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分享,互相影響,互相啟發,共同討論出最終的答案。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他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好人好事,討論他們搜集到的雷鋒生平事跡,討論他們感知到的雷鋒精神,進而讓班級學生對雷鋒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學生都有著獨特的閱讀感知能力。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的閱讀思維會充分發散開來,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會得到實質性提升。
三、課內外結合,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大語文時代背景下,學生僅僅閱讀教材文本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要展開課外閱讀,才能在拓展知識視野的同時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然而課外閱讀并不是漫無目的地閱讀,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起來,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找春天》,這是一篇關于春天景色的文章,教學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閱讀關于春天的文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春、理解春、欣賞春;如《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關于鄧小平的生平事跡,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鄧小平這一偉大的歷史人物;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雷鋒日記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全面了解雷鋒。
當然,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識字量有限,閱讀能力也有限,教師要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文章,讓學生展開閱讀。如教師可以節選《鄧小平自傳》中很小的一個段落,讓學生展開閱讀;如教師可以選擇《雷鋒日記》中的某一篇日記,讓學生展開閱讀。
總而言之,閱讀是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教師要通過情境創設、小組合作、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等策略,增強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紅景.芻議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整合[J].新課程,2018(12).
[2]陳先琴.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把握重難點[J].新課程,2018(1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