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虹
摘 要: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應該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素養;培養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成長過渡階段,教育者的教學管理方式不正確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育者引導學生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實踐性,教育者在選擇教學材料和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綜合考慮,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創設語文生態課堂,開發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培養與生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可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開發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運用到很多語文學科中存在的知識,教育者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玩中學”,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語文需要積累深厚的人文知識,教育者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資源,將課本內容與課外資源結合在一起,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各種教學資源整合成教學課件,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識。例如,在講述琦君的《春酒》這篇文章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當地的春節習俗,聯系學生生活與文章相關的情節,使學生能夠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思鄉、戀母的思想感情,體會濃郁的鄉土風情。
二、重視平時積累,提高閱讀水平
大量的語言積累能豐富學生的語感體驗,幫助學生熟悉掌握漢語的語言規則,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從而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相反,沒有大量、豐富、鮮活、生動的語言材料的積累,談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日常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課內閱讀,又要重視課外閱讀,始終將語言積累能力的培養放在首要地位。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巧設言語活動,為學生創造訓練的場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觸摸語言文字的靈魂,解讀語言文字的內涵,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培養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語文課程中必須要培養的。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形式的大背景下,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更需要我們重點關注。大量閱讀是尋找言語之美的重要途徑,就需要從多種角度閱讀,要從“讀者”“作者”“文本”等多重解讀視角,給語文教學中閱讀的環節帶來全新的審美間性。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課本課文內容的分析,還要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語言運用形式,通過品味賞析、校色扮演、情境教學、激情朗讀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賞析、評價和創作美的能力。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是一篇著名的山水詩歌,詩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詩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幅畫。教學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1)讀詩文:即讓學生依據詩歌韻律、基調、音韻、情感等有感情地、抑揚頓挫地誦讀詩歌,以讀促思,以讀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詩歌節奏明快、清幽平淡、洗練自然的語言美。(2)尋意象:讓學生根據詩歌的描述在草稿紙上或頭腦中勾畫出孤山、賈亭、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沙堤等景物的輪廓。(3)摹畫面:引導學生描摹出詩句表現的畫面。如水面初平、早鶯爭樹、春花爛漫、綠楊沙堤……(4)描動態:指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詩文轉化成一幅幅動態的畫面:草長鶯飛、春花爛漫,作者騎馬踏花,走在綠柳輕拂的白堤之上,愛意油然而生……經過這樣的想象,學生思緒翩飛,心中的畫面便有了輪廓,有了色彩,有了聲音,有了動感,腦海中便出現了一幅西湖春來清新、寧靜又洋溢著快樂的游春圖景,學生也輕松自在地感受到了山水清新如畫的風光之美和安閑自在的意境之美。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育者使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生是將要走向社會的人群,學習文化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感以及愛國情懷。教育者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騰.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80.
[2]金國輝.基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8(14):32-3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