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輝
摘 要:語文教育可以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探索利用傳統節日來培養中學生的家國情懷的可行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自豪感,從而逐步實現“文化自信”。
關鍵詞:家國情懷;傳統節日;中學生;語文教學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為子孫后代留下了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其中,傳統節日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為此,筆者認為,教育者應在語文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滲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堅持不懈地培育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的。傳統節日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和天文日歷密切相關。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慢慢滲透到日常生活中,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國的文化沒有被打斷,而且必定會繼續傳承。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傳統節日以節慶的方式呼喚我們緬懷過去,憧憬未來。
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我們既要重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又要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眾所周知,中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化方面都與成年人很接近。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智力接近成熟,與人生觀相關的情感占據主導地位,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今天,中國敞開大門,擁抱世界,而前來中國“做客的”并非全都是精華。文化沖突和文化競爭日趨激烈,本民族文化受到了嚴峻的考驗。有的中學生缺乏明確的是非意識,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正確的引導,無法抵御不良的誘惑。他們在環境的快速變化中逐漸迷失了自我,一味接受外來文化,降低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針對這一現象,語文教師應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重拾文化自信,理解和內化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及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傳統節日對中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既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由于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家國文化,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利用傳統節日來進行德育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實現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在日常教學的情感參與中樹立家國意識
在語文教材中,一些作品涉及傳統節日。教師可以在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使學生能夠置身其中,并通過學生對傳統習俗的理解來進行思想教育。
同時,教師可以采取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真正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每逢傳統節日來臨之際,組織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討論并分享不同地區獨特的風俗習慣。還可以引導學生重視傳統節日的儀式感,節日儀式對傳播傳統節日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隆重的節日儀式是莊嚴的、肅穆的,會令學生產生強烈的敬畏感和自豪感,從而自覺重視民族傳統。此外,還可以舉辦傳統節日詩歌比賽,鼓勵大家熱情參與,這樣既可以互相交流流傳千古的名篇,又能深入挖掘已經沉睡許久的經典詩文。這些詩文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得到熏陶。
二、語文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內化家與國的關系
“一家仁,一國興仁。”治國必先使家庭和睦,家齊而后國才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著無數小小的家,深刻影響著一個大大的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之于家如水之于魚。節日風俗中蘊含厚重的家國情懷,傳承文化,熱愛祖國,是當代中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語文教師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教書育人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不僅要傳道解惑,而且要以身作則,以德為先。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教師是與學生交往最頻繁的人,教師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言行,教師的思想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道德修養,更要有家國意識。
傳統節日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載體,滲透著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和情感態度。誠然,新時代具有新內涵,傳統的節日具有無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理應于不變中求變,不僅傳承文化,而且順應發展,完成使命,實現價值。教師可以語文課堂為前沿,重新激發傳統節日內在活力,煥發其外在光彩,致力于發掘節日的魅力與價值,并合理利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上元節等傳統節日,有效加強中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具有深厚家國情懷的新青年。
參考文獻:
[1]劉紫春,汪紅亮.家國情懷的傳承與重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5(7).
[2]孔子.四書五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葉嘉瑩.好詩共欣賞[M].北京:中華書局,2007.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