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春
摘 要:人作為情感動物,社會作為人之情感動物的集結體,最可貴的莫過于真善美情感的處處閃耀與其對周圍環境的感染熏陶。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要傳播內容即在關乎成長、友誼、生命、社會法則等具有濃烈情感色彩的元素之上,因而契合學科性質的情感教育模式便應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方向。情感教育即通過對學生主體的情感激發促進其高效、深入掌握教學內容,并真正促使其由內而外認同并落實社會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情感教育;道德與法治;情境創建;主體活動;生活演繹
初中生正處于特殊的青春期成長階段,所以,初中亦是影響其正確三觀樹立與情感發展指向的關鍵期,但在應試教育模式的長久持續與師生在此模式下形成的“唯成績是問”的觀念作用下,情感亦是現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常常被忽略的邊緣性存在。在此背景下,在“教書育人”的教育初衷下,對學生情感的建樹與對情感教育模式的課堂落實則成為急迫又必然的要求。下面,我便從情境創建、主體活動與生活演繹三方面出發,分別對學生的情感激發、情感表達與情感體驗打造的情感教育模式詳作闡述。
一、情境創設,旁觀者角度情感激發
道德與法治的主語為“社會”,即此門學科面向的是社會與人在社會之內的所應具備的品質修養和所應遵循的制度規范。所以,社會生活實際情境在靜態教學教室空間內的引入則成為課堂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有效理解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而教師的見聞與現代發達的多媒體資源則自然成為達成此手段的強有力的載體媒介,以使學生從情境發生旁觀者的角度激發相應的情感,繼而以此內化對社會道德與法治的認知。
例如:在《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正確的友誼觀,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的主要內容為:兩個女孩小紅和小敏是要好的朋友,小紅性格溫柔內向,但小敏性格爽朗大方,在一節課堂上,小敏忘了帶課本,老師又讓她起立回答問題,小敏向坐在后面的小紅擺擺手,小紅便會意,并立即將自己的課本給小敏救急,并且在課下向其提供了很多避免忘帶課本的方法。小紅生性膽小懦弱,容易被同學欺負,小敏只要看見小紅受了委屈,就會直接找對方理論,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夠,還會找老師公正評判。兩個女孩心心相交,沒有任何懷疑和背叛。這樣的情境與同學們伴隨著故事情節開展產生的情感起伏將幫助其生動深入地感知真正友誼的內涵與正確的友誼應該具有的狀態與樣貌。
二、主體活動,自主性內在情感表達
除卻通過外在條件刺激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還應關注其自身內心的聲音,獲得其本身關于社會道德與法治認知的反饋,以幫助教師在了解學生原認知基礎的前提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補充。具體的反饋方式則可通過課堂多樣化活動的巧妙設計,此亦讓課堂本身成為深富情感溫度的人文化平臺與頗具啟發育人色彩而非單純囿于僵硬知識傳遞圈限的溫情氛圍地帶。
例如:在《發現自己》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對自己進行相對全面的認知,我分別分發給每位學生一張彩色的紙,讓其寫下自己認識和理解中的自己。學生的書寫過程亦是將視角由別人轉向自我,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通過既已形成的評判準則進行挖掘衡量的過程,其結果無論對教師的指導教學有無意義,此皆為學生生命中彌足珍貴且不可多得的反觀自我的機會。如一位學生寫道:“我渴望變得開朗和直爽,渴望開朗直爽的人獲得的眾人贊譽,我也嘗試過,但每當我一反常態做出那樣行為動作的時候,我便會覺得那不是我。我便知道了,自己的性格本就是安靜的,我亦有在安靜中獲得的快樂,而爽朗大方只可作為自己欣賞的對象,做自己便是最好的。”此便是學生對自己的情感進行的主動挖掘、反省和表達,更有利于其正確價值觀的建立。
三、生活演繹,當局者模擬情感體驗
道德與法治的教育目的不僅限于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扭轉影響,更肩負著指導學生將正確的道德法治準則落實到實際行為中的責任,這也是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而鑒于局限靜態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設計情境演繹活動,讓學生通過扮演場景角色,切實以當局者的立場賦予、并體驗由角色而生的自我情感,進而最大限度地基于學生自身情感指導其正確的社會生活言行。
例如:在《社會生活講道德》一課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理解落實“尊重”與“禮”的概念,我便設定了一個生活情境:中秋節小明的爸爸媽媽準備把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姑姑姑父等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在飯店里,面對陸續到來的親戚與各種各樣的詢問,小明應該做出怎樣的應對呢?并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和故事演繹。在其中一組的表演中,扮演小明的同學看到“伯伯”朝自己走過來,卻沒有任何問候,只是一言不發,面不改色。當表演結束后,我便針對其表演問題提出了這一點,扮演小明的同學則解釋道:自己是由于害羞以及不知道該如何問候才沉默的。面對此,我便趁機進行指點:“尊重和禮貌只有表現出來才能被客人感知到‘我是被尊重的,彼此相處的氛圍才能友好融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才能進行相互的傳遞和交流。”如此的切身演繹將促使同學們在最大限度地靠近生活情境的基礎上,進行相關角色的情感體驗,從而清晰認知到自己的臨場反應,進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糾正。
情感教育是回歸學生內心的教育,是真正從“育人”的心靈起始點發出的教育,為契合道德與法治觀念心靈生長點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正確方向。
參考文獻:
[1]鄭志軍.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探討[J].中華少年,2017(20):14-15.
[2]高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17(86):108.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