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霞
摘 要: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極其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通過構建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能啟發學生思維,逐步引導學生養成敏銳的數學感知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上加以改進,重視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孩子能夠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養成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問題,提升數學素養。接下來,筆者將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一、精心設計問題,提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最常用的數學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上進行單向知識灌輸,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易于課堂管理,但是留給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比較小,學生無法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上不斷創新。探索出更加適合學生性格特點以及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設計探究問題,用不斷發問的方式激活學生思維,確保學生能夠在問題驅動下從多個方面開展探究思考,將問題解答拆分成多個步驟,并用清晰的條理將各個解答步驟串聯在一起。
比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三角形的時候,就可以延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其實“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才會學習到的內容,教師在介紹三角形相關知識以后提出“相似三角形”概念也算是幫助學生進行預熱學習拓展。學生通過詞義往往也能夠理解兩個三角形相似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況,但是對于具體的定義還不甚了解,教師不斷地拋出探究問題,為學生提供多個三角形圖像,然后讓學生根據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去想一想什么樣的三角形才能夠算都是相似的三角形。這樣的問題探究活動不僅僅拓展了學生知識范圍,而且給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機會進行判斷與推理,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較強邏輯思維能力。
二、結合實踐活動,提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孩子們才剛剛進入小學進行正式的數學知識學習,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對于各種數學知識的認知僅僅處于理論層面,并不能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這種教學思維就太過于平面,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鍛煉。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一門學科的理論知識都是建立在無數次的實驗、總結和歸納之上的。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詳解的時候也應當設計更加生動活潑的探究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將感性經驗與實際動手操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活動之中用更加立體的方式理解數學概念和定律,這樣既能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圖形和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可以設計課堂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做一些與所學的圖形、角有關的手工作品,有的孩子就會用小木棒拼接三角形。正方形和直角,還有的學生則會從生活實際見到的事物入手,模仿五角星、汽車輪胎等事物制作小手工,并在課堂上為教師和其他同學介紹在自己的手工作品當中包含了哪些圖形和角。在這樣一系列課堂實踐活動之中,學生學習技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發,孩子們為了得到其他人的認可,也就會用十分端正的態度制作手工作品,在作品當中傾注心血,并且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在今后學習生活當中,學生也善于將不同的事物聯系到一起進行思考學習。
三、鼓勵自主分析,提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當中,應當有明確的教學目的,讓學生明白什么叫作“邏輯思維”,繼而引導孩子們了解在邏輯思維過程當中自己思維上需要進行怎樣的調整等等。其實,邏輯思維也就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擁有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生往往能夠在數學學習當中更合理、正確地思考問題,迅速找到問題解答的關鍵所在。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在接受問題以后,為了進行問題的解決,往往就從多個方面考慮所給出命題的能力,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從所給出的問題進行反向推論,找尋結論與條件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完成解答。
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數學問題大部分都是圍繞概念定義而設計的,只有熟練掌握數學概念,孩子們才能夠在做題時游刃有余,大大提升做題準確率。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數學問題中靈活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當中就應當注重對于概念的闡述和講解,讓學生清晰明了地理解數學概念以及各種定義,從而孩子們才能夠基于定義進行進一步的知識拓展,提升解題效率。學生不僅僅要理解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以及方法步驟。而且還要了解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方法進行解題。針對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掌握每種解題方法的出發點和思考過程。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教師不僅僅要為學生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講解,而且應當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探究活動當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自身思維方式去探究問題解決最佳方案,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都具備較強的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