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葉
摘 ?要 ?陶刻作品“隱”整體外形簡約,由線與面構成的平面流暢自然、整潔大方,表面顏色低調質樸、沉穩素雅。上方圓弧形的瓶口恰到好處,既滿足了實用需要,又與作品整體相輔相成、相互襯托。表面線條硬朗,細節清晰的山水畫陶刻是整個作品的點睛之筆,不僅為整件作品增添了特色,其中更是包含了深遠的審美意蘊。
關鍵詞 ?陶刻;山水畫;造型;審美意蘊;
陶器是人類歷史上極為悠久的器具之一,誕生于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勤勞而又智慧的先民們,通過觀察自然,將最普通的泥土混合水捏制成容器后用篝火烘烤,最早的陶器就誕生了。由于原始時期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先民們所能利用的工具還十分有限,因此早期的陶器也較為粗糙,僅僅是滿足人們使用的需要,并沒有個性和藝術感。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資源更加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制作陶器的工藝也越發成熟。人們在滿足了基本溫飽之后,開始關注精神文化生活,陶器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容器,人們開始關注它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格。此時的陶器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實用的需要了,人們制造陶器也是出于對于藝術魅力的追求,將個人的思想和人生寄托等賦予陶器之上,陶器就成為了充滿個性的藝術品。
在如今出土的大量陶器中,也有帶著花紋圖樣裝飾的,但其中多為點與線的簡單結合,大多是先民出于對大自然的恐懼所作的一種祈福避災的圖騰。在文學藝術蓬勃發展起來之后,陶器開始與詩歌、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成為了一種兼容并包的藝術形式。其中山水繪畫就作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歡的繪畫類型,經常出現在陶器裝飾之上。中國幅員遼闊,地域類型多樣,山水畫作不僅有畫家所寄托的情感,更是凝結了中國人民對于故鄉土地的深深贊美與依戀。
此件名為“隱”的陶刻作品將陶藝、雕刻藝術與山水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見圖1),不僅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的包容性與獨特魅力,更是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美好意蘊傳達出來。“隱”整體呈橢圓形,右上方有一圓潤缺口以滿足實用需要。整件作品線條簡潔、流暢且圓潤,邊緣柔和、樸實大方,讓我們聯想到制作它的原材料便是那質樸無華的泥土。表面呈淡淡的鵝黃色,光滑細膩、富于光澤、明亮溫和。陶器的上部與腹部微微突出,下部則略微收起,這樣的線條處理使陶器整體富于動感,并且增添了藝術感。“隱”的外形設計所體現的是陶器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內涵,即使陶器是經人工制造而誕生的,但其中蘊含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因此在創作中首先體現出來的便是自然性。
陶刻是在陶器上進行雕刻的一種藝術形式,通常有刻底與空刻兩種形式。刻底即是用毛筆在坯上打好墨稿,或用蠟紙打好墨稿拓在坯上,然后用刻刀雕刻;空刻即直接用刀在坯上雕刻。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類型,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與人生往往是分不開的,通過繪制山水畫,畫師可將自己的人生態度與審美理想寓于其中,因此山水畫也是中國內涵意蘊最為豐富的畫作類型。
“隱”中的這幅山水畫就將這一陶刻作品的精神內涵傳達出來。層層疊疊的山巒堅毅硬朗、錯落有致,富有透視感。山上有茂密的松樹,青山與青松互相呼應,充滿力的美感和自然的生機,所謂“山”者,必然有一種包容的力量存在,蘊含于其中的是強健與豁達;所謂“松”者,必然是傲立,蘊含于其中的是挺拔與高潔。在山與松之間,仿佛有小房子隱藏于其間,與高大的山形成對比,體現出自然的威嚴。而“隱”于其中的小房子正表示了文人雅士對于枕石漱流的一種向往,表現了人類對于自然的皈依,對于清閑雅致生活的渴求,和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獨立人格的高潔志向。
“隱”中所體現的是一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人生志趣。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陶器還是山水畫,其中所表現的都是人類對于自然的一種選擇,其內核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出人類對于自然的一種選擇。因此“隱”中所透露出的不僅僅是來自于泥土的質樸,更是手工藝人美好志向的一種表達。
無論是陶器或是山水畫,都來自于自然,脫胎于泥土。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在與自然的親近中獲得啟發,創造出令人沉醉的珍貴藝術品。即使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仍然能體會到那份“匠人精神”,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