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經然
摘 要: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錢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包括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自學能力社會公德。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勞動觀念教育終身學習教育等。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全面發展;因材施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在素質教育中,小學數學扮演著重要角色。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 利用發散思維,進行創新能力教育
發散思維是思考問題的方向可以向各種可能的方面擴散,盡可能做出合乎條件的多種答案。發散思維本質是一種創造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培養發散思維首先需要教給學生題目的原理,使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其次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最后教師應當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和提示。特別注意的是,當學生得出一個與標準答案截然相反的結果時,不能一味的否定,批評,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發散思維的培養。
以應用題為例,在小學數學中最常見的一類應用題,如“小明帶了10元去商店買文具,一支鉛筆每根2元,橡皮每塊0.5元。問,小明可以買哪些文具?買多少?”,學生最常見的回答有買5根鉛筆或者20塊橡皮或者一部分橡皮搭配部分橡皮來買。我在日常教學中遇到過學生回答“只買一根鉛筆和一塊橡皮”,一般人的思路是把10元都用來買東西,而這位同學按自己所需只買一根鉛筆和一塊橡皮,雖有剩余但答案仍不算錯,非常有創意。而對于一些回答錯誤的同學,如搭配方案金額超出10元,教師也不應立即批評,而是對學生耐心解釋題干的要求。這一類應用題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典型,學生通過此類應用題的解答不僅可以鞏固基礎知識,還有利于發展發散思維。
2 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社會公德教育
數學作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脫離了生活實際也就失去了教學本身的意義。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基礎,也有利于教師借此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正確的態度。
以六年級數學的注水問題為例,有一個水池注滿水要一個小時,放水要四個小時,同時打開什么時候注滿水?這一類問題在前幾年引起了很大的熱議,因為有違常理并且存在浪費水的問題,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不利影響,但同時這類題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能夠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類題。因此,教師在教授此類問題時,可以將題干進行加工,如改為“一個玩具箱放滿玩具需要1小時,把里面的玩具都拿出來需要4小時,同時進行需要多少小時?”或者特別說明這種現象只存在于應用題的解答之中,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行為浪費水資源是不道德的,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道德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過小,對許多事物的看法都是以家長或者教師為標準,因此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此類問題。
3 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不是將學生培養成“統一”“標準”的人。因材施教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即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求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是獨特的人,要求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教學當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同時善于觀察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和不足,有針對性的對每一位學生實施教學,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鼓勵學生與學生積極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們的想法。
如有的學生數與代數內容較為扎實,而對圖形與幾何的問題比較陌生。教師面對這種學生首先要表揚學生數與代數部分學習的牢固,對學生進行鼓勵,其次與學生溝通了解為什么對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內容理解較差,最后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如果是因為空間能力較差,老師在平時上課時可以使用教具等直觀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如果只是單純的沒有聽懂,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補習。其次因材施教并不單單局限于某一學科某一章的內容,教師要全面看待學生,如有些學生語文成績好,因此理解能力強,在做應用題時對題目的理解能力遠超與他人,此類學生可能在計算能力方面落后于其他學生,但教師不能因此全面否定學生,而是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同時對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表揚。
素質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素質教育的進行有利于現代教學的完善,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要注意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社會公德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利用身邊資源合理進行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譚麗華.新課標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3:133
[2]朱麗敏.淺談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J].學周刊,2015.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