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雯雯
【摘 要】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中國要以戰略性思維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帶來的匯率波動及金融風險。本文首先分析了貿易摩擦將給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過程中帶來的挑戰,進而分別探討了其他貨幣走向國際化道路對我國貨幣國際化的經驗借鑒,最后文章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金融風險;匯率波動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取得可觀的成績,經常項目已經完全實現可兌換。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和“一帶一路”的建設,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這為人民幣跨徑結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但是2018年起,中美局勢緊張,貿易摩擦日益頻繁,這造成人民幣匯率大幅變動。匯率波動過大不僅會影響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平衡,對宏觀與微觀經濟活動也有著極為重大的危害。這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遇到了一定的阻礙。
美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能力,雖然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與黃金脫鉤,但是美元仍是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中最重要的貨幣,且在各國的外匯儲備中占有不可比擬的地位。可是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近來屢次挑起與中國的貿易爭端,試圖破壞我國經濟增速和貿易環境。這種做法雖然并未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但是對于貿易摩擦背后隱藏的金融風險和匯率波動,我國應該提高警惕,堅持維護本國貨幣穩定,增強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一、貿易摩擦帶來到挑戰
(一)經濟基礎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同時擁有最多的外匯儲備,這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人民幣理所應當取得與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貨幣地位。然而, 當今的人民幣國際地位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并不相符, 我國在國際資本流動、外匯保值、國際商品貿易等領域仍處于被動地位。雖然2016年正式被納入SDR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但是面對后危機時代低迷的世界經濟和國際局勢不確定性的上升,人民幣國際化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持續的中美貿易摩擦、強監管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P2P持續崩盤導致的金融市場不穩定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一定影響,經濟疲軟,出口下滑,融資困難以及大量資本外逃給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和監管增加很大難度。經濟發展持續面臨下滑的壓力,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增高,影響人們持有人民幣的信心。
美元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具有一定的金融壟斷權,通過不斷的貿易摩擦,其對我國的融資渠道和融資額度產生一定限制或威懾。不僅如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世界銀行(WB)這兩個對全球貨幣體系有深遠影響的主體都是在美國主導下設立的。因此某些國家為了預防因美國制裁可能導致的貨幣流動性風險以及得到美國在貸款和經濟援助方面的支持,一直為美國馬首是瞻。所以中美貿易摩擦會在經濟和政治上對我國產生較大壓力。
(二)匯率波動
匯率穩定是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因素, 穩定的匯率使各國央行更有信心持有人民幣并將其作為避險貨幣持有和進行計價結算,也會使更多國家樂于在我國進行投融資或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始終堅持匯率穩定的政策目標相較于匯率單邊升值可以更有效地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但這并不等同于匯率需要一直處在一成不變的狀態,正常且適度的匯率波動對于廣大經濟研究者來說具有更好的價值衡量作用。長期來看,貨幣幣值穩定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但我國匯率自2015年匯改之后一路貶值,雖然中途政府一直積極進行干預治理,匯率仍是在2017年底才恢復到的之前6.3的穩定狀態。但是2018年3月起,因為中美貿易摩擦日見端倪,我國匯率又開始急劇下跌,一度將要突破數值“7”的重要心理關口。雖然2018年末,經濟形勢略有好轉,匯率有所上升,但是隨著貿易摩擦越來越激烈,匯率動蕩變得更加激烈,這對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所購買的美元國債和進出口業務造成很大沖擊。由此可以看出過大的匯率波動將會對我國經濟造成較大的負面沖擊,經濟發展受阻又將進一步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逐步提高, 人民幣的匯率水平是否合理、幣值能否穩定等人民幣匯率問題受到全球各國越來越密切的關注。因此,中國應該努力減少外部因素對人民幣匯率沖擊造成的影響,對匯率波動引起的問題必須慎重對待。但在以美元為主導的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 美方的貨幣政策具有極強的溢出效應,中美貿易摩擦嚴重影響著人民幣匯率的穩定[1]。
(三)金融風險
實現資本賬戶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但我國對資本賬戶的管制相對較嚴,尤其是在岸金融部門與離岸市場之間的隔閡,只有獲得授權和得到相關機構批準的資本資金才能進入國內。雖然這種做法有利于防范和抑制大量外部熱錢流竄所導致的金融風險,但大部分資本項目交易下的人民幣并不能自由兌換,這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所阻礙,我國仍需在資本賬戶開放和金融風險防范進行權衡。
美國影響和控制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工具就是美元,隨著全球經濟金融化,全球金融美元化的發展,與貿易制裁相比,金融制裁的影響力更大而且更難被規避。美國常用的制裁手段為以各種理由或聯合其他國家對被制裁國企業和貿易進行打壓,或是利用其強大到影響力直接停止被制裁國的美元貿易渠道。但是,我國目前仍未形成相對較發達的金融市場, 也缺乏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我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不僅缺乏足夠有效避險的金融工具,還十分缺乏內在動力去設計和開發外匯市場有效的避險金融產品。因為我國境外分支機構少且風險控制動力和能力相對不足,所以在非居民獲得人民幣的渠道上能力相對欠缺, 顯然就難以支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盡管我國已經為擁有諸如滬深300指數、美元兌離岸人民幣期權、以及國債期貨合約HTF等便捷有效的金融工具, 但與外匯金融市場上所涉及的股票、股指、ETF等衍生品交易相比,依然稍顯稚嫩尚未成熟[2]。同時我國現有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已有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和人民幣外匯遠期交易豐富了我國的金融市場,但是此時中美貿易摩擦頻繁增加了經濟不確定性,受國內經濟下行影響我國金融市場逐漸步入低谷,整個市場缺乏活力,容易遭受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