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惲蘭 胡宏宋 肖光楊 鄧芷鶴 劉博宇
【摘 要】2018年7月9日小米完成香港上市,并成為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企業。回顧小米十年的發展,市值從創業之初的2.5億美元到現在的550億美元,實現了近220倍的增長。小米集團作為一家優秀公司,社會對其屬性問題卻一直爭論不休,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人就小米集團長期依賴智能手機創造營收,就斷定小米是一家制造業公司。本文將從以下三個角度出發,對小米集團進行剖析,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推斷出小米集團其實是一家互聯網制造業公司。
【關鍵詞】財務;互聯網;制造業;小米
一、月活及毛利看小米互聯網屬性
多年來,通過手機和IoT設備,小米獲得了巨大的用戶流量,月活用戶不斷增長,即使2015年只有1.1億月活,但到2018年底已經達到2.4億。根據圖1可以看到,2017-2018年小米月活人數呈線性迅猛增長,給小米帶來了巨大的互聯網流量。小米不管是用戶規模還是客戶粘性,都達到全球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
小米構建了新的商業模式,利用巨大的月活人數,積累巨額流量,給小米帶來了巨大的互聯網收入。2018年互聯網收入毛利達到103億,占總體毛利的46.5%。一直以來,手機都是互聯網收入流量的最大來源,IOT系統連接了2.4億臺各種設備,處于占據各種入口的階段。雖然是低毛利率,但可以看到,該體系已經可以給小米米家、有品等電商帶來巨額流量,小米目前電商50%以外的非小米手機用戶應該就是這些IoT設備帶來的。在未來物聯網快速變現方式以流量為王的宗旨下,IoT體系必將保持用戶的高速增長,進而實現互聯網變現。
小米在資本市場一直較為活躍,經過多輪融資,小米有了更充沛的精力進行多元發展。小米的基本戰略是以智能硬件為跳板,在占據一定市場流量的情況下,進行物聯網擴張,逐步開發互聯網市場。所以小米雖披著硬件外殼,其內心已然凸顯了其互聯網屬性。
回歸本質,小米的商業模式就是先通過手機和IoT設備獲取流量,再通過互聯網服務帶來利潤。小米的毛利增長逐漸開始依賴于互聯網服務收入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小米集團的互聯網屬性。
二、營收增長初具互聯網屬性
根據營業收入增長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小米集團2018年僅前三季度收入就已超過17年收入總額的13.84%,且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近三年保持增長趨勢,2016年增長格外迅猛。雖在18年增長減緩,但已高于智能手機業務的增長速度。其互聯網營業收入占比和真正的互聯網公司相比雖仍存在差距,但考慮到小米由硬件制造業企業轉型的本質,即使其互聯網收入占比不能達到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平均水平,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且毛利增長始終保持50%以上。大幅的增幅趨勢讓我們相信,雖仍帶著制造業影子,但小米正朝互聯網公司蓬勃發展。
三、估值趨于互聯網公司
從市盈率來看,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一般較高,比如百度、騰訊、阿里等,市盈率普遍超過20。但制造業企業偏低,制造業霸主美的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只為16,且很難達到互聯網企業水平。若從這個角度看,目前市場上對小米較為認可的市盈率是22,可見小米已達到了互聯網公司的普遍水平。
如果將小米視為一家互聯網公司進行估值,可從用戶價值和互聯網公司估值計算。小米上市時的估值543億美元,略低于互聯網公司估值的合理水平。但如果把小米當成一家硬件公司進行估值,按制造業企業計算方法折算小米的市盈率。按制造業估值,小米集團的估值將只有一百多億美金左右,明顯低于現在的估值543億美元,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將其定位為制造業企業是不準確的,小米更趨于互聯網公司水平。而且我們考慮到互聯網服務市場競爭激烈,且小米公司轉型時期較短,進入該領域時間不長,資本市場對其態度有所保留,因此該估值亦或存在一定低估的合理性。
四、小米屬性的個人看法
市場上對小米公司是否屬于互聯網公司一直存在爭議,畢竟就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其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僅占收入總額的不到10%,而智能手機收入占比卻接近70%,與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企業又有所不同。但通過上述的多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只是因為小米在進入互聯網市場時采用了迂回戰略。在互聯網市場已經一片紅海時,小米借助于手機(硬件類)為平臺,在吸引一定用戶群體和流量之后,回歸到做互聯網公司的“初心”之上,以硬件為跳板,逐漸發展互聯網服務業務。綜合財報數據、估值以及市場反應可見,小米公司的互聯網屬性已經有所凸顯。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小米實際上是一家披著硬件外殼的互聯網企業。